厚德载物,方可长享精神上的富贵历史国学

在《黄帝内经》里,有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那可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社会地位的划分,什么科级、局级、厅级、部级,而是一个人真实的生命境界的描述。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是和现代人有很大不同的。儒家认为,教育首先就是要改变自己,《孝经》里面说“立身行道”。

因为人人都有善恶两重特性,有天性善良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所以,教育就是要化掉动物的本能,树立起人性的光辉。这个叫做“化性立命”。一切教育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做的。

现代人的教育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灌输升官发财的贪念,实际上是助长了人的恶性。而古人教出来的孩子就会真的吃亏吗?不是的,圣人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按照古代的教育方法教出来的人才都是大人才,不但能够得到荣华富贵,而且由于厚德载物,还可以长享富贵。

反观之,现代人是本末倒置的教育,所以是失败的教育,是累死父母老师苦死孩子的教育。而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的方法从哪里来?

当然,从圣人写的经典里来,而不是专家们编写的各类教材。所以,要想成功,要想得到高层次的智慧,就必须以孔孟为师,潜心学习儒家经典,因为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比所谓的林林总总、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成功学要高千倍万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儒家经典的教育力量,这些古老的智慧气场之强大会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汗颜。我们现代的教育非常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注意是智力而不是智慧)。而孩子的智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阅读。孩子越是提前进入自由阅读,开发出来的智力就越是发达。

但是,在众多的早教帮助下,现在孩子的阅读还是不行。因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是失败的。识字决定了阅读。因为不能够认识个以上汉字,根本无法进入阅读状态。但是这区区个汉字却花费了我们多少汗水和心血?

我们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识字,经过学前班,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教学大纲规定是认识个汉字。平均每天的识字量是0.84个。在我们古代是怎样教孩子识字的呢?“三五村童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就这么简单。

前人用的是最经典的儒学启蒙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几本书加起来一共约40,除去重复的至少有字。需要多长时间学完?一年时间。他们就可以进入自由阅读了。不但学会了识字,还在潜移默化之中学到了圣贤的智慧。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昔者,唐仲俊,少时读千字文,于心动神疲而有悟。平生未尝动心也。故年至八十五六,犹极康宁。”可见,我们的启蒙读物也是非常了得,远非现代的各类教材所能比拟。

在这里,我非常希望能够有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来做一项实验,那就是进行识字教学的改革实验。因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识字方面一直是一个难题。谁能解决这个难题,对国家、对孩子对自己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当然也是要身先士卒的,不能像《伊索语言》里面的那个螃蟹妈妈样,一天到晚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而且从来不乏长篇大论的说教。

这一日,螃蟹妈妈带着儿子来到沙滩,小螃蟹晒着太阳,在沙滩上快乐休闲的走来走去,一会儿玩玩小石头,一会儿追着海浪横着跑,一会儿高兴地吐泡泡玩。

可是,螃蟹妈妈看着儿子兴高采烈的样子却并不开心,她看着自己的儿子横着走路的样子,觉得很粗俗,看着儿子吐泡泡,觉着十分不雅,看着儿子围着一颗小石子玩得开心,更加觉得儿子上不了台面。

于是,螃蟹妈妈又拿出那副说教的嘴脸说:“孩子,你以后不要再这样横着走路了,样子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而且,吐泡泡是不文明的行为,以后再也不许做了。

小螃蟹看着妈妈一边教训它、一边嘴角冒着泡泡,心里觉得很好笑,于是就对妈妈说:“好啊,妈妈,您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向前走的螃蟹,妈妈你给我做个示范好吗?”

螃蟹妈妈听完立刻就要做样子绐儿子看,但是,不论怎么努力,螃蟹的关节让妈妈没有办法向前走,不管怎么尝试,最后总是朝着旁边的方向走过去了。

这个小寓言就是说教育的示范性,要对他人有所启迪,就必须自己先要做得很好,如果像故事里面的螃蟹妈妈一样,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反而要求儿子来做,简直就是笑话一样,失去了儿子的敬重。

所以说,只有身体力行,自己首先达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形成强有力的气场,才会让周围的人情不自禁地追随你、模仿你、学习你,从而起到了用道德教育影响他人的目的。

进一步说,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熟读儒家经典,尽力做到手到擒来,更要在实践方面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值得身边的人学习效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