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公布
择校成了热门话题
这个夏天,高考毕业生们
即将踏入大学校门
展开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
你知道吗?
唐朝时期,长安城就有大学了
那时候的“大学生”们
又是怎样学习、生活的呢?
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三种唐代“大学”
入学资格重视品官门第
事实上,唐代不但有“大学”,而且还有三种类别!第一种是国子监,下设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均为官办学府。它的教学管理机构非常完备,内部设有五厅六堂,全面负责国子监内部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中五厅是:博士厅、掌馔厅、典籍厅、典簿厅和绳愆厅——博士厅掌管教学工作;掌馔厅负责食堂管理;典籍厅掌管着书籍资料的供应工作;典簿厅负责财务管理;绳愆厅负责国子监的纪律考核工作。六堂是: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这6处地方为国子监日常教学的主要场所,设有15名助教、10名学正和7名学录。如此规模,可谓是当年的“国立京师大学”。
第二种“大学”则为弘文馆,可以比喻成当时政府主办的“普通贵族大学”。《唐会要》中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设立“弘文馆”,为国家藏书之所,亦为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集聚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第三种就是“崇文馆”,可以理解成皇太子主办的“高级贵族大学”,贞观十三年(年),太子李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不务正业。为了加强对太子的教育,唐太宗设崇贤馆,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为太子提供政治咨询,充当顾问。高宗上元二年(年),为了避太子李贤名讳,改崇贤馆为崇文馆。这后两种“大学”可就不是普通人能就读的了……
而普通人能上第一种“大学”国子监吗?当时,深受魏晋南北朝时重视品官门第出身遗风的影响,能入学的学生必须具备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国公的子孙,二品以上曾孙的身份。入学年龄为十四岁以上、十九岁以下。据《旧唐书·儒林传》载:“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子孙。”看来能就读的学生也不算“普通”,而且唐代要进入国子监学习,学生还要交束脩礼。据《唐六典》规定:“其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号为束脩之礼。”总之,在唐朝上大学,可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大学管理严格
日常考勤画红圈黑圈
唐代的学子们如果能进入国子监上学,可不像今天的大学生生活的那般自由烂漫。从学子入监开始,就要进行严格的礼仪教育,相当于现在大学开学的军训,从着装、容颜、言谈、行为等多方面对监生进行培训,让每一个入监的学生都能熟记在心,利于执行和搞好学习。所开展的礼仪培养,最终都要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监读书上课时,要严格按照监规去做,必须对教官毕恭毕敬,作揖行礼,严肃认真,拱立听讲,如有疑问,举手请教。如遇教官出入教室,监生要站立道路两侧,并向教官请安,不得造次无礼。会讲时,学生要规规矩矩站着听讲;端正严肃,衣着整洁,不许燕安怠惰,脱巾解衣,喧哗嬉笑,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的礼仪教育,来保证整个国子监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管理中,国子监的考勤管理也非常严格。国子监负责考勤的部门是绳愆厅,该部门负责人会定期深入监生课堂和寝室查点人数,对无故旷课或夜不归宿的生徒要进行惩处。同时,还设立簿册专门记录生徒的言行,随时掌握其坐监到课的情况。每天在监学习,都要进行考勤,各堂设置签到簿,上面有本堂监生的姓名,签到红圈一个;如未签到,则由教官画黑圈一个。坐监红圈的多少,也是升入率性堂的重要指标。
并且,唐代国子监制定有着同样严格的作息制度与授课时间表。除了每月朔望两天例行假期以外,每天都有课程,学生无故不得擅自离监。国子监对学生的离监出行、请假休课也有严格管理,不许学生随意离开国子监外出游荡,更不许学生无故离监回家,监生家庭有事会给予假期。有事经批准出入监时,必须要持国子监发给的出入牌。
不过,国子监对学生们也有着合理的放假制度。其中经常性的是“旬假”,即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季节性的有“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五月农忙时,“授衣假”则在阴历九月预备换冬装时,各放假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家距学校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假期。若已经延长了假期,却还是逾期归校的,则令其退学。这在《新唐书》中都有写到:“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有选修有必修
课程安排周密详尽
和今天的大学生一样,在唐代国子监读书,也有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两种。国子监为学子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与课程安排,其中把当时重要的儒经分成了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只是《孝经》和《论语》是必修科目。
同时,国子监还对各经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一年;《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各为一年半;《易》《诗经》《周礼》《仪礼》各为两年;《礼记》《春秋左传》各为三年。
除上述以外,唐代国子监还设立了习射与习字两个科,规定在每月朔望时要习射,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习字则是以前人书法大家诸帖作为蓝本,每天须练习两百字以上。国子监通常分两次授课:上午课程,由祭酒、司业主讲,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依次立于两侧,和学生一起恭立静听。午后是下午课程,由博士、助教为学生进行会讲,并进行背书、论课等指导。同时还会布置课外作业:每日须熟读背诵经书10篇;每日严格习字二百字以上;每月均须登记修改课外作业,没有完成者将受罚。可见,唐代国子监课程安排得十分周密详尽,整个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因为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教育水平,因此,唐政府对生徒(由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称作生徒)的学业考核非常重视。除了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子们毕业前还需要经过“实习历事”,合格后才能从政为官。所以,用今天的话来说,国子监就是“严进严出”啊。
其实不管是唐代的国子监,还是今天的大学,其目的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批栋梁之才。前几日,西安城墙南门广场上还举办了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大学生毕业盛典,咱们大西安也向大学生发出了邀请,希望所有的栋梁之才都能够“爱上大西安,毕业不别离”,看来,这份爱才惜才的心意,不管是唐朝长安,还是今天的西安,也都没有变过!
来源:西安发布
编辑:王薇审核:鲁雷
图片如涉及版权问题
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