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
宋代名相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作《泊船瓜洲》,写的是他第二次拜相,离开家乡钟山,途经今镇江、扬州,前往汴京的所见所思。诗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所说的钟山,就是位于今日南京市东北方向的钟山。
手机拍照钟山位于镇江和南京之间,在地图上看,蜿蜒数里,是庇护南京的天然屏障。因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如此,因为钟山风景秀美,这里还是历代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理想的居住之地。古有王安石相府家宅,近有蒋介石和宋美龄居住的美龄宫别墅。作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的钟山,自古享有“金陵毓秀”的美誉,如今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们南京之旅的最后一站,之所以选择钟山,不仅是因为钟山是国家5A级景区,能饱览这里秀美山色,还因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遗体埋葬此地。缅怀伟人,拜谒中山陵,方能不枉此行。
手机拍照从市内去钟山,没有直达的的士,中间需换乘去景区的旅游观光车。虽然交通有些繁琐,但是乘坐旅游观光车还是挺方便的。我想,当地政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大概是因为出于保护景区环境的需要吧。
在我看来,在炎热的季节,大家坐上四面透风的旅游敞篷车,穿行在绿荫遮蔽的山道,迎着凉爽的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山风,饱览山色,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坐在嗡嗡作响的旅游观光车里,沿着修葺一新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前行,左顾右看,周围是郁郁葱葱的茂密山林,再远处,层峦叠翠,逶逶迤迤,犹如巨龙盘亘。难怪千年之前,大诗人李白游走钟山,会留下这样的诗句:“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而早前叱咤三国风云人物孔明望见钟山,更有一番见解,直呼“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自此之后,大概是囿于卧龙先生的吉言灼见,无数帝王将相,无不以雄踞南京为傲,他们崩薨之后,更以葬于钟山为安。
这里莫论南京作为数朝古都的风云变幻,且说钟山的帝王将相陵墓,就值得大书特书。只是如今讲史有悖于此行的目的,有关钟山的帝王将相陵,只能略说一二。
手机拍照早在汉代,南京称为秣陵。汉末秣陵尉蒋子文,死后葬于钟山脚下。蒋子文有个妹妹未嫁而早殁,葬于钟山清溪之侧,当地人尊其为清溪小姑。后人念蒋子文庇护当地百姓有功,为其在钟山立庙,并以小姑配祀。蒋子文不仅成了钟山山神,还被后世冠之以帝王谥号,钟山因而还称为“蒋山”。至于清溪小姑,亦成了钟山的庇护神——清溪女神。人们为了怀念清溪小姑,古乐府还有这样一首曲子,即《青溪小姑曲》,传唱甚广。歌曰:“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美丽而又独处的清溪女神,缥缈于青山绿水之间,曾带给人们多少遐思和美妙的幻想,以致于从南北朝时期,流传起会稽赵文韶月夜相会清溪女神的浪漫爱情传说。
三国时期的孙权皇帝,定是相信了孔明大师所谓的钟山帝王之气,为了庇荫子孙,帝业永续,驾崩后遂葬于钟山南麓,孙权墓遗址至今尚存。
时间到了北宋,宰相王安石因其父曾在金陵为官,举家居住在钟山,父子二人死后都葬在了这里。又过了数百年,大明皇帝朱元璋,为自己在钟山建孝陵,一方面强令王安石后人把王安石家族陵墓迁往江西临川老家,让这位有违祖制的大宋宰相再无安息之地(临川王安石陵墓毁于明朝高官之手,至今不知所踪),另一方面,命负责建陵的官员,把孙权帝陵变成孝陵的守护陵,让孙权像小弟一样,在下面护卫着他,妄想着继续在阴间为帝王,永做钟山的老大。然而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大明江山并没有传承万世,明孝陵也没有独霸钟山。如今的孝陵遗址,仅是钟山众多陵墓的一处。
手机拍照今天的钟山风景区,唯有中山陵最负盛名。车行不多时,就到了景区服务区。服务区建在宽阔的山坳里,游客熙攘,山鸟鸣翠,举目四望,绿山环抱,峰峦绵延。从这里再乘车还可以去美龄宫、明东陵等多个景点,只是我们还要拜谒中山陵,其他景点只能留待以后再次有机会来南京参观了。
我们按照景区指示牌,沿着洁净而又曲折的景区步行道,朝中山陵景区走去。由于中山陵园,是钟山景区的核心区域,所以来这里的游客特别多。每逢假日,或者其他时间的旅游旺季,网络上总会看到游客云集中山陵园的视频。今日虽然不是假日,远远看到中山陵园大门前簇拥的游客,却有旅游旺季之胜。中山陵园大门,是一座仿卯榫结构的石质大门,风格上中西合璧,架构简洁,造型别致,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拍照,以致于选个拍照的位置都不容易。
手机拍照过了中山陵园大门,朝前走上几步,就是体现着孙中山先生革命信念的博爱广场。广场周围绿树成荫,花草芃芃,俨然一座偌大花园。信步在这座绿意盎然的广场,瞭望到它的南端,有一处别样的景观。蹀躞至前,才知道这个古董样的金属构件,为孝经鼎。不巧的是,孝经鼎坐落的台地历经多年风雨,不堪游客近观,四周已经架设了高高的铁围栏,被保护了起来,我们只能在围栏外远观。若是不看栏外有关孝经鼎的文字介绍,远远望去,还以为围栏里石台上矗立的是一座灰黑的寺院塔炉呢。经过仔细观看,才发现它三足两耳,呈圆形,虽说上有三檐带塔尖,却有着鼎的特征。还有这座形状奇特的鼎,颇有来历和寓意。否则,也不会作为珍贵文物,在这里加以保护。据景区牌文介绍,孝经鼎因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孝经》全文而得名;于年由金陵兵工厂铸造,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和校师生共同捐赠;鼎高4.3米,重万斤,壁上一面铸“智、仁、勇”三字,另一面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这是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八德”,后来受极左激进主义思想影响,“八德”八字“文革”中被世人磨去,这件珍贵的文物遭受过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能不说是一大文化损失。想到如今社会,重提忠孝,让人们忠于国家,忠于党,孝敬父母,重新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还真是令人欣慰。
手机拍照在广场停不多时,我们随着众多游客,踏上石阶,穿过博爱牌坊,沿着笔直的陵道,朝中山陵走去。
手机拍照陵道两侧,花草竞翠,蜂蝶扑香,苍松翠柏,虬枝参天,林梢翠羽啾嘈,道上人声喧嚣。
也许是陵道依山而建,地势愈来愈高的缘故,还没走至陵门,远远地望见前面山岚缥缈,隐隐约约“天下为公”四个淡黄色大字映入眼帘,本来是湛蓝色的陵门楼顶变成了黛青色,粉墙黛瓦,拱门翘檐,一座陵门被一群群游人围拢着,高高矗立于空濛的山色之中。
手机拍照走近陵门,拾级而上,是一处宽阔的月台。月台上,站满了游客,陵门台阶下左右两侧各踞着一座石狮,张着大嘴,似乎不知疲倦地迎送着往来的游客。
进入中山陵,需要在陵门,查验身份证件。我们过了检查口,站在巍峨壮观的门楼下,仰望中山陵,只见陵堂耸立在高高的山顶上,通往陵堂的一级级石阶如同天梯一般。一步一步踏上天路似的阶梯,到达山巅陵堂,毫无疑问,得费一番辛苦。对于年轻人来说,体力尚佳,也许不算什么难事,然而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毕竟体力有限,或许会望而生畏。不过,我注意到,前来拜谒的游客,不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弱,都有股不到山巅不罢休的精神,哪怕走走停停,歇歇走走,流着汗也坚持往前走,足见大家对伟人的深深敬仰之情。
手机拍照陵门与陵堂之间半山腰上,建有碑亭,四周被脚手架围了起来,正在维修,谢绝游客近前参观。我们这次来中山陵,无缘一睹碑亭形貌,太是不巧!由此,我想起昔日去西安旅游,参观大雁塔,也是如此遭遇。千里之遥,难得一见,欣然前往,好不容易费尽了周折,来之近前,却赶上景点维修,不能参观,那种失落之情,无处可诉,无人可倾,只有枉自叹息。
绕过碑亭,愈往上走,愈加气短腿酸。一旦累了,迈不动脚步,我们就停下来。或坐在旁边的低矮石栏上歇一歇,让山风吹拂汗流浃背的身子,凉快一会儿;或站在石阶上,回首眺望,周围绿浪滔天,远处雾霭霏霏,群山如阜,朦朦胧胧,怳如仙界。
手机拍照从牌坊开始上达陵堂,按照中山陵的知识介绍,我们一共迈了三百九十二级台阶,这一数字寓意是孙中山先生上个世纪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之时,当时中国有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如今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十四亿,若是没有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开创一个新的民主时代,哪有今日之繁荣,国家之昌盛?
手机拍照我们到达陵堂,随众人进入祭堂,拜谒了孙中山先生陵墓和白色大理石坐像,向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献上了深深的敬意之情。之后,默默地走出祭堂,来到陵堂前的平台。驻立台上,环视陵堂周围,绿树掩映,郁郁葱葱。陵堂虽说建在山巅,站在台上,却没有险峻之感。陵堂前面左右两侧,立有两座粗粗的石柱,石柱上各置一铜鼎,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再往平台东西两侧观望,各立一座高大的华表,看上去石质雕琢,和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手机拍照我们即将下山,回首再望陵堂,重檐歇山式屋顶,如雄鹰展翅于山巅云端;门楣上“民族、民生、民权”和门顶上“天地正气”十个鎏金大字,在日光的映射下,如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一样,于朗朗乾坤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作者:孔德营,网名一蓑烟雨,笔名陈默,曾用笔名阿穆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