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菜菜,菜菜说史,货真价实。从古到今,“神童”一直是每个时代稀缺的产物呀,所以一旦有神童出现,人们总是会啧啧称奇,而说到历史上的“神童”,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了。
王安石的《伤仲永》描述的“神童”,真的是地地道道的神童啊,五岁的时候,连写字工具都没见过的方仲永,让父亲借来笔墨便开始写字题诗,而且所写的诗还自成规律,让乡里乡亲都十分佩服。方仲永的父亲觉得孩子的这个技能“有利可图”,不仅没有让方仲永继续读书,而是带着他四处表演,直到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看不出“神童”应有的样子了。就这样又过了七年,没有继续学习的方仲永,自然沦为跟我们常人一样,甚至比一些人还要更差一点。
而今天菜菜也要跟大家说一个神童的故事,这个“神童”可不像方仲永那样让人扼腕叹息。说的这个神童我们还要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正是宋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并且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童子科”,目的就是选拔一些“神童”,凡是被选拔的“神童”都可以享受一些国家的特殊待遇!
当时宋朝有一个著名的“神童”,叫做蔡伯俙,是福建人。当他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记忆力。两岁的时候,邻居的父亲做寿,而邻居是一位举人,所以这个举人就为父亲写了一首祝寿辞送给父亲。可是年仅两岁的蔡伯俙听了之后便能全文背诵,让这个举人都十分惊讶。于是这个举人强烈建议蔡伯俙的父亲,带蔡伯俙去参加科举的“童子科”。
接受了这个举人建议的蔡伯俙父亲,带着蔡伯俙去京城考试了。由于长途跋涉,两个人到达京城的时候显得有点狼狈,监考的门监还调侃蔡伯俙说“你骑父作马”,可是蔡伯俙却说“父望子成龙”。这一句绝佳的对仗,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不久,四岁(虚岁)的蔡伯俙也以有史以来最小的年龄中举了!
不过说到后来蔡伯俙的命运,还是有点让人扼腕叹息呀。长大后,他给东宫的太子赵祯伴读,当时,宋真宗也很器重他,可是过于圆滑的他,后来也没有太大的作为,一身碌碌无为。
而历史上那些人物小时候就是神童,长大后又有很大一番作为呢?黄庭坚算是一个,五岁就已经能写书诵文了;晏殊七岁的时候能写很好的文章;朱熹八岁的时候就能通晓孝经;寇准八岁的时候人诵诗;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对话就像成人一般,能通晓《左氏春秋》……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所有内容,从这些故事我们知道,其实那些“神童”,神不神,不在于小时候,而在于长大后是否努力。喜欢我们的话,记得下方评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