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
九月开学季
沉寂许久的校园
迎来孩子们久违的
读书声和欢笑声
在这样一个的开学季
希望大家争做创建文明城区的
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01、诚信篇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如故事中,商鞅通过城门立木,搬木赏金的方法,迅速树立了诚信的国家形象,取得百姓的信任,从而顺利地推行新法令,使得秦国逐渐摆脱国力衰弱的困境。商鞅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只有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鞅立木取信》
品格故事/诚实
1.战国时期,天下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小国被强国吞并,最后形成了7个国家。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
2.这些国家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它们都想变得更强大,将这片大地统一起来。
3.而那个时候,在7个国家中,秦国离富庶的中原地区较远,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其他诸侯国落后。
4.这时候,有一个叫商鞅的人,为了使秦国强大起来,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他很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的法令去做。
5.于是,商鞅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口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6.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长官成心开玩笑吧。”
7.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
8.商鞅知道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但是……仍然没有人敢去扛这根木头。
9.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一个壮汉跑出来,撸起袖子说道:“我来试试!”说着,他扛起木头就走,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
10.商鞅听说了,笑眯眯地摸着自己的胡子,立刻派人将五十两金子赏给了扛木头的壮汉。
11.这件事一下子就传开了,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们都说,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于是,商鞅这才把新法令推行了出来,并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02、劳动篇
坏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改掉它也非一日之功,于是,我们就要从小事入手开展劳动实践,身体力行,以身示范,通过生活自理、帮助同学、学做家务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寒号鸟》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太阳下面暖和!”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最后,它没能混过寒冷的冬天,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千万不能没有规划地虚度时光
得过且过的日子看似轻松
却最终要在未来支付代价
03、文明礼仪篇
正确的行为去教导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行为、
什么是错的行为
在公共场合做哪些事情会让人欣赏或者嫌弃
孩子自然就能做到
“知礼、学礼、懂礼、用礼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更是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
文明贵在坚持,需要久久为功
让我们携起手来
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幸福
让家园更美丽,让明天更美好
来源:大兴区创城办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