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鲋(约前年~前年),孔子的八世孙,孔子七世孙孔谦的长子。秦朝末期的儒生,本名鲋甲,字子鱼,亦字甲。少年时代的孔鲋曾随父亲孔谦离开故地,居住在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孔鲋承袭家学,博通儒术,讲学授徒,与魏国名士陈馀、张耳等人结为好友。孔鲋曾被召为鲁国文通君,不久又拜少傅。
说起这孔鲋,可是秦朝历史节点上的关键人物。有生之年,他所做的三件重大事情,其意义可谓震古烁今。
鲁壁藏书,为儒学复兴留下文化精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焚书坑儒。孔鲋的好友陈余得到消息后,马上告诉孔鲋:“秦将灭先王之藉,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哉!”孔鲋说:“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于是,他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夹缝之中,然后把墙壁封好,自己则隐居嵩山,以待时机。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被汉武帝采纳。自此,儒家学说做为正统,被历代帝王推崇至今。
到了金代,人们为了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庙里的孔子故宅内修建了殿堂,名为金丝堂,取的是传说中拆墙取书时,天上有金石丝竹之声的意思。此后历代又多加重修,公元年,明弘治十三年重修孔庙时又将金丝堂迁往孔庙西路,而在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后来又在诗礼堂之后增建了“鲁壁”石刻,作为纪念“鲁壁藏书”的象征性遗址。
审时度势,指点弟子叔孙通投身庙堂
孔鲋为了保存儒学宝贵的人才资源,早在秦始皇向东扩张,意欲鲸吞天下之时,孔鲋就对弟子叔孙通说:“子之学可矣,盍仕乎?(你的学问不错,何不入朝做官呢?)”可以想见,听到老师此言,叔孙通有些诧异:“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我跟老师所学的知识,不能施用于当世,所以不能做官)”叔孙通肯定是想,我们所执是仁义之学,怎可明珠暗投?孔鲋则循循善诱道:“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你的才能是善于因时而变,现在所执无用之学,并非你真实本领)”意思很明确,乱世之中,全生为上,留得青山,以备他日,才能迎来儒学的再生之时。叔孙通果然可堪大任,大汉之初即有不凡的作为,为儒学光大可谓功不可没。
义无反顾,投身陈胜起义军做军师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统治更加黑暗。公元前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对暴秦的统治,不久建立张楚政权。一向不满秦始皇残暴统治,且年已57岁的孔鲋自然十分高兴,早就准备投身到陈胜反秦队伍中。无奈他没有机会,这时陈胜的一位谋臣陈馀与孔鲋曾有故交,早就知道孔鲋才华出众,在陈胜面前极力举荐孔鲋,说孔鲋是圣贤之后,博才通识,品行端正,虽处乱世但仍能坚守祖业而不随波逐流。陈胜听后对孔鲋十分感兴趣,认为号令天下应当借助孔鲋的名望,于是派人去魏国请孔鲋。孔鲋毅然率领鲁国诸儒持孔氏之礼往归陈胜。从此孔鲋被陈胜聘为身边的谋臣兼老师,并当上了一名博士官。任职期间,孔鲋建议陈胜兴霸王之业,受到陈胜嘉许。但要陈胜建立“仁义之国”,效仿齐桓公那样“兴灭国,继绝世,封六国之君的后裔为王”等建议时,却引起了陈胜的反感。在军事战略上,孔鲋力劝陈胜不要因为秦乱而轻敌,陈胜也置之不理。后来由于陈胜集团的分裂和秦军的剿灭,陈胜建立的农民政权失败了。孔鲋尽管只做了两个多月的博士,却一直没有动摇,最后在与秦将章邯的战斗中战死,卒年57岁。
孔鲋的一生致力于保存儒家典籍,推行儒家学说,实践了儒家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