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今天开始跟各位一同研究孝经。中国文化根本在五经,到后来呢,增加好几部,一共有十三种,叫十三经。孝经就是十三经之中的一部经,这部经文字不多,一共有九卷十八章。但是,这部经所讲的,就我们中国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因为它是专门讲孝道的,这一部经。这部经通常在十三经里面有注疏的本子,经文没有注解,我们是看不懂的。注解之后另外再有人讲解,再用文字解释注的,叫做疏。这部经现在在十三经里面的注疏本,注的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叫唐玄宗。讲玄宗,一般比较陌生,一提到另外一个名称,大家就非常熟悉了,那就明皇,那就唐明皇。这部经注是唐明皇的,用文字的解释,是他的注。注比较简单,到宋朝邢昺,那么他再把唐明皇简单的注解,再详细的用文字解释,那叫做疏。我们现在跟大家一起研究,就照这个注疏本子,是唐明皇的注,宋朝邢昺的疏,我们解释。这部经一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叫做开宗明义,这一章。所谓开宗明义,就是这部经开头的,就把这部经讲这个孝道的,它的宗旨、它的意义,把它说明。这部经开宗明义是,这个十八章经里面,开头一个总要的意义,是第一章。现在我们就看看,先把这一章的经文,先念一遍。
01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是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经文。这一章经文根据注疏的解释,宋朝邢昺的疏他就说,所谓开宗明义,开是张开、开张的意思。宗呢是当本字讲,这部经讲究这个本,根本的意义。明是说明、明显,把这部经里面所讲的意义,开始就把它说明,说得很清楚,这是一部经的宗旨的根本说清楚。这一章的题目说明。仲尼居,曾子侍。下面开始经文就说了。仲尼居,曾子侍。因为这部经是孔子跟曾子两人,来讲这一部专门说孝道的一部经。开始就说了,仲尼居,仲尼就是孔夫子的字。居是闲居的意思。孔子在没有事情,闲居在那里。有一个曾子是他的弟子,曾子是孔子学生之中,是一位大弟子。他的名字叫做曾参,这里称呼他曾子。侍这个字当站着讲,站在那里,但是在一般经文里面讲,虽是侍站着,但实际上就陪着孔子坐在那里,侍坐,因为学生陪老师,照礼来讲,老师坐在那里,学生站在那里。实际上是陪着坐在一边,这是侍,也是侍坐在那里。这部经就开始,一是孔子,一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两人坐在那里,是记载经的开头这两句话。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下面就引了,子曰,子曰这是孔夫子说的,下面这些话都是孔夫子说的。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先王就是孔子所讲的,那是周朝,从周朝一直追溯到周朝以前的那个历代的那些圣人,在位的那些王者。王者是一般的说,中国历史有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五帝就是到尧舜为止。后来尧舜以后,舜帝把天下让给夏朝禹王,夏禹王开始以后,他这个天下没有禅让了,就把天下让给他的一个儿子,由他的儿子继承。从夏朝开始,夏朝以后叫商朝,商朝以后周朝,这叫三代。三代的都叫做王,三王。一般讲王是从夏商周三代讲的,但是在这里讲先王,就是讲先代的,当然包括周家在内,周家以上追溯到夏朝,甚至尧舜时代,历代的君主。这个历代君主指的是,就君主本人的修养来讲,他有圣人的道德,又在天子、在王者这个位置上,所以他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就是指这个孝道来讲。讲究孝道这个孝字,可以说就这个道德方面来讲,他是德。一个人你说他的道德,从那里看呢。从他是不是对于父母,以及父母以上的祖父母,以至于历代他的祖宗,是不是都尽到孝道了。这个孝道尽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他的德了,他的品德,是高到极处了。这个德是高得没有再高的了,这叫至德。 这个要道呢,讲这个道,这个道也是指这个孝来讲。讲究这个道,孝也是道德最重要的修道的一个根本。因此讲先王,就是先代的有圣人之德的人君、君主,他有这样的,以孝在道德上来讲,他是道德的最重要,而且至高无上的这么一个道德的根本,叫做孝。以这个孝道来顺天下,顺什么呢。把天下人都能教化得很顺,顺什么,顺乎天下人的人心。怎么先王有这个至德要道,也就是有这个孝道,能够顺天下人心呢。孝道,我们研究,这是从人本有的天性里面起的作用。一个孝子,你问他为什么对父母这么孝顺呢,他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他从这个天性里面发出来。这是天性里面发出来作用,他自自然然的对父母要尽到孝道。孝道就是要一切顺乎父母亲。父母对于儿女呢,讲仁慈。父母对于儿女的仁慈,也是出于天性,也是讲道理也讲不出来,可是他本性就是对于儿女,那样爱护得无微不至。旣是父母对于儿女那样爱护,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那么儿女对于父母的孝顺,也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先王他旣然是圣人,什么叫圣人,圣人就是把自己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所以他有这个至德要道,就有这个孝道。有这个孝道,他治理天下,当然治理天下讲究政治,当然要做的事情很多,制定的政策也很多。但是讲到根本,就在孝这一个字,孝道。为什么呢,孝旣是从根本的本性上发出来,先王他的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以后,他就以这个孝道,一方面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另外呢,他就拿这个孝道来办理天下事情。办理天下事情,在政治方面,种种的事情很多,可是以这个孝道做一切办事情的基础,这一切事情都会办得非常好。绝对没有什么错误的,更不会像后代有些暴虐无道,或是残害民众,绝对没有这些事情。他旣是人君了,他这个政治就是为天下人来办事情。他就把天下人当做自己子弟,一样的爱护。这是政治的事务,政治事务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事务呢,就是教育,他拿这个孝道来实施天下人的教育。教育的事情也当然很多,比如说,学校里面教学生学的很多,现在的学校里面有学科学,有学哲学、艺术,那多了。古时候教育,虽然没有现在教育这么多。但是呢,讲到教育的根本,那是道德教育最重要。道德教育的根本,就是讲孝道。所以先王有这个至德要道,一方面他自己对于自己的父母要尽孝,再就拿这个孝道来办政治,拿孝道来办教育。因为这样的话,用政治或教育来使天下人都能够顺。顺就是从孝道里面发出来,一切心理都是那么孝顺。由孝顺里面可以推想,天下人做一切事情,跟他人相处,都是从本性里面起的作用。本性是什么呢,本性是对于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关心、爱护,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不会损人利己。而且随着这个孝道,自己修养,愈修养到后来,自己的道德愈到后来,愈是能够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利他人。 先王用孝道来教育天下人,使天下人都能来学习孝道。学习孝道,他的心理,都是那种顺,孝顺,以孝顺心来对待他人,以孝顺心来办一切事情。就个人自己来讲,一个有孝顺心的人,他的本身,就拿现在的医学常识来讲吧。一个人心理,那样时时刻刻的,有种孝顺心在那里起作用的话,他没有对人有什么怨恨的心理,没有对任何人有什么恶意,都是用善意对待人。拿时时刻刻善意对待人,就他自己的生理、心理,也是受了最大的好处。对于身体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与一切人,都是有善意而没有恶意的话,那个心理带动了自己身体的细胞、气体,各种生理维持身体里面这些要素。就中国的学问来讲,我们身体,在物质方面,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组成的,这个物质组成的身体,心理一种孝顺的心理,带动物质的五行在那里运行,正常的在那里运转,而没有在那里停滞了。或者是,就像街上那个交通一样,车辆在那里塞车了,行不通了,没有这一个现象。就是身体金木水火土五行,在那里正常的运转,不发生任何的阻碍,这个人的身体,他没有什么疾病的,一定是很健康。那么身体健康,心理再是那样孝顺,这个人他一定是健康长寿,这是对他自己个人来讲。这个还是比较浅显的一个,一种可以见得到的一个好处。讲到深处,一个人他就从孝道这一方面来讲,在家庭里面,他孝顺父母,父母有这样孝顺的儿女,那么这个父母他的身心,也是健康长寿。家庭里的兄弟、姊妹,也由于他这样在家庭里面,带动了一家人,都是起了这个孝道,这一家人非常和谐。非常和谐,心理生理一定是健康长寿,没有什么苦恼。 再进一步的,中国文化在经书里面所讲的宗旨,这部孝经的开宗明义这一章,讲宗旨,孝的宗旨,讲孝道的宗旨是什么呢。就是教我们人学这个孝道,目的在那里,目的,固然我们个人的身心都好,也使我们家庭里面所有的人都好,这还是世间的。讲到最高的境界,就从这个孝道,学这个孝道,就从这个重要的这个孝道这一种学习,学到最高境界就能把我们本性开发出来。本性开发出来,前面讲,开始学的时候,自己身心健康长寿,家庭里也是健康长寿,进一步超越世间。我们普通人得到健康长寿是不错,长寿你长得寿命再长,就我们人间来讲,就算活上一百岁吧,活上一百二十岁,还要有死亡的时候。死亡是我们人生,是一个最苦的一桩事情,也是一般人最恐怖的一桩事情。这种事情,就人世间来讲,你无论是你家里的财富再多,你的地位就是再高,政治地位再高,如果你不是圣人的话,普通人你就是官位再高,财富再多,死亡这个免不了。但是呢,你修这个孝道,修到从世间的这个利益,由健康长寿,到了超越世间的境界,就是把自己的本有的这个性德本性开发出来。那就超越世间,世间任何人都是免不了一死。超越世间,就把这个死亡的问题解决了,没有生死这个问题。 所以中国文化讲究道德修养,修养的这个道,就等于这个道路一样的,走这个道路很多,但是孝道这一种最主要,也最重要。你修养这个孝道,孝道超越世间,把自己本性开发出来,那就生死问题就解决了。换句话说,本性我们人人都有,我们人人都有这本性,本性上没有什么生死,生死是一种我们世俗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本性,只认识自己,这个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这么一个假的身体。身体为什么假呢,身体有生死、有生灭这是假的,真的就不会有生死。这个本性是真我,真正是我,本性上没有什么生死,它没有生灭。因此讲究孝道,到了超越世间,把自己本性开发出来,这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了。解决生死问题,再把孝道修到最圆满的时候,圣人就成功了,成就圣人了。在历史上,这些历代的三皇五帝,到了三王那些开国的君主,都是了不起的圣人。他们的生死,在我们凡夫眼看,我们看不明白,实际上他们生死早就解决了。 我们就拿五帝之中这个舜帝来讲,舜帝他就是从孝道修成圣人。中国有一部讲,这是孝经,孝经以外古人编了一部二十四孝,把历代的孝子,那些事迹编在一部书里边。孝子太多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培养、启发的孝子多得很。二十四孝里面,只是举几个很明显的代表而已。这些代表之中,就有舜帝,是一个大孝子。舜帝在他的那个家庭里面,父亲、后母、以及后母养的儿子,是舜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个家里,这个其余的这三个人,对于舜帝都非常不好,不好的程度超乎寻常啊,若是一般人,简直是受不了。可是舜帝就在那样的家庭,不问他的父亲、他的后母、他的后母儿子,也就是他的弟弟,对他怎么样的不好,怎么样的恶意对待他,他不问他人,但求自己,尽其在我。尽到自己对于父母的孝顺之道,尽到自己对于自己的弟弟友爱之道。讲到中国五伦教育,五伦的教育就是,近代佛家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印光祖师讲敦伦尽分。印光祖师在出家之前,把五经都读通了,所以他虽然后来成为佛家的净土宗的祖师了,他还是讲儒家这个道理。儒家这个道理,最重要就是他讲的一句话,敦伦尽分。敦厚伦常,尽到自己本分。舜帝就是敦伦尽分,但求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就这孝道来讲,父母是仁慈,固然要尽孝道,父母不仁慈,就像这个舜帝家庭里面他的父亲、后母,不能算是仁慈,不仁慈。虽然不仁慈,他要自己尽到孝道,尽到为人子的一种本分。这种敦伦尽分,从世间相对的来学习,学习到绝对的那种境界,就像舜帝那样,他成就圣人了,那就把自己本性完全开发出来了。自己本性开发出来,本性上面没有生死这种现象,那就生死问题解决了。所以这一句,孔子讲以顺天下先王有这个至德要道,也就是这个孝道,能够顺天下,顺天下人民。使天下民心,都懂得孝道,而培养孝顺之心。由此下面讲,说民用和睦,天下人民都用孝道来,彼此都和睦相处,上下无怨从先王到他的朝廷的臣子,到一般的天下的民众,从上到下,上上下下没有怨,毫无怨恨,一团和睦。孔子就问曾子:汝知之乎。这种至德要道,它所发挥的作用,这是民用和睦,一般民众学到了之后,就拿这个,用就拿这个,用来彼此相处和睦,上下最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没有怨恨,汝知之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