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评价 >> 卿本佳人因爱永恒

卿本佳人因爱永恒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读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卿本佳人因爱永恒

上一章讲了人有三宝,本章讲如何用慈,以及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建设者。

步入救亡实践,转眼已将三百载;

为了振兴梦想,不觉已百年沧桑;

我们拿出学费,付诸代价,耗竭精力,用了四十年时间,从事虔诚学习,处处与人为善,事是积极参与,学得和他人相似,却迎来他们唾弃:不许成为‘我’的样子,还要在你周边扎起篱笆,欲形成围追堵截之形势,迫使你,改信仰,抛文化,跟随他,也去做‘神’小弟的小弟。

这书实在是没法念了,只好自力更生,须要自学成材,我们自己的文化大致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被掌握文化解释权的人要求,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却又拿出一套金甲,说这叫温良恭俭让,这是人的美德的范式。

长大以后,我才懂得,为什么在西游记里,还需要给悟空准备上一顶花帽子,里面还藏着一款前宽后窄,左重右轻,戴起来不太舒服的头箍,原来这是想要在头脑里面放置一个戒律的一种寓意,用以帮助试炼者收敛习性,修持秉性,释放天性。

长大以后,我才明悟,国之四维要靠“士族”阶层维护,美德什么的原来是君子才可以有的行径,人家自己的谦和,医巫乐师百工之人,只是主流世界的附庸,装饰、衬托,你在你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奉献即可,拯救世界大重任自有君子圣贤担纲,凡夫俗子,追随即可。

幸亏有先哲说: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今天大家每个人都是建设者。

于是我们开卷读到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希望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一条路,从糠箩跳到米箩,从寄生转向建设,在实践中探索‘慈悲之心’,以能够再次把握终将逝去的青春,为自己许一次明悟:卿本佳人,因爱永恒。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释:

1、善:"可欲之谓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时期人们关于善的概念比早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已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

2、武:甲骨文(图1-3)里的武字是由"戈"和"止"构成的,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下面是一只脚(止)。两和会意,表示行军、征伐,这就是运用武力解决问题,战斗用武的气氛很浓。

3、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从舁、从与。"。双手共举臼是舁之范式。舁、与两范式叠加。双手共举一勺之赐予是与之范式。

成为士的道路并不好走,创业者的艰辛只有自知,‘慈’的把握也很玄妙,本章我们稍作解析。

走向成功,成为强者之路,是一条自我挑战之路,不是要胜过对方谁谁谁、某某某,自然也不是可以凭借智慧、勇气、动用武力值就能轻易达成的。

走向成功,成为强者之路,是一条自我挑战之路,把愤怒倾斜在别人身上徒劳无功,除了你自己没有谁一定要为你的成功负责,如果发现大家不配合你,请学会躲在自己处找原因。四处埋怨,而迁怒别人,没有意义。

也有人之所以能够走向成功,成为强者,是通过快速找到竞争对手,把他作为超越目标,这仍然是一条自我挑战之路,不是靠上天的赐予、或者对方的失误,才获得致胜,因为那样也没有意义。

为什么我们要把“慈”作为三宝之一呢?

为什么我们要用“爱”作为沟通桥梁呢?

因为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我们活在人群中,创业的本身虽然是为成就自己,同时也是在成就别人;况且因为只有“爱”才是通往“美”的桥梁啊,只有“爱”才会让我们自愿付出奉献,也唯有“爱”才能让我们自甘处于下风。

这就是避免走进竞争漩涡高级智慧(德)的体现,这就是和人建立友谊的真谛,这就是合于天道的标准做法,这是自古至今、最高准则。

慈是什么?

慈就是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一方指向另一方方的最为深挚的感情。

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大致有三种:仁爱、博爱、慈爱。

第一种是仁爱,仁爱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等级之爱,是一种由近及远的差别只爱,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为历代儒客所推崇。

第二种是博爱,博爱又称为兼爱,是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最基本的条件是"人人平等""有一颗热忱的心"但是,博爱的"爱"是有程度限制的,因为这种爱因为范围的广泛,所以只能是一种"泛泛的爱"最简单的对博爱的定义就是"对其他人有一种热忱的心,去帮助所有需要关心的人"。

曹植《当欲游南山行》:"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欧阳修《乞出表》之二:"臣闻愚诚虽微而苟至,可以动天;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

西方文化也有博爱的说法,强调的是一种无差别之爱,或者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爱,甚至要爱你的敌人。揣测原因大致是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包括你的敌人也是,因为要爱上帝,所以就要爱上帝的一切,爱上帝创造的一切。

这一点很多人很难沟通,我们更倾向于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第三种爱是慈爱,慈爱是人对世间万物、各种生命怀有的一种悲悯、怜惜和温情,是一种发生在平等、对等的生命与生命领域、且不要求回报,只愿意帮助其成长的单向之爱。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把慈爱当作自己的恻隐之心。

无论是那一种爱,展现的都是人生情感。

人与人思想与行为方式的差别,就来自于各自对待情感重要性排序的不同。

西方文化认为,理性第一,意志第二,情感第三。

东方文化认为,情感第一,情感第二,情感第三。

西方文化认为,先做事,再做人,把事做好是第一要旨;

东方文化认为,后做事,先做人,会做人才是第一要义。

我个人而言,第一不是上位者,没有仁爱的资格;第二只是普通人,没有博爱的力量;第三从来不理智,大概也只能算进慈爱的类型了吧。

慈爱,挺好的,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读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明白了一个很高的准则:正道沧桑,唯爱永恒。

这个爱,是慈爱。拥有它,或将能伴我们美美的走好此生。

祝愿,祝福所有的人,皆有爱可以付出,皆有爱可以收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