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取经之路异常艰辛,他为什么取得真经

相信大家都知道玄奘这个人吧,他在中国历史上很出名,而且据西游记中的记载,他的前世乃是佛教的金蝉子。历史上,玄奘确有其人,但他并非金蝉子转世,而实际上是唐朝的一个普通和尚。说他普通他又不普通。说他普通是因为他确实是一个普通人类,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做出了伟大的事情。玄奘为了求取真经,不远万里前往印度,一路上冲破了艰辛险阻,承受了千难万苦。最终获得真经。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据历史记载,归来后的玄奘更是借助他取回的真经,利用自己剩余的生命进行佛学的研究,在这二十年间,他留下的各种佛学资料更是数不胜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他的这一经历更是被后人写成了故事,被人翻拍成各种影视作品,更是不少人的睡前故事都是以他为原型的。这位为中国古代文化做出贡献的伟人,再加上他所做出的光辉事迹,人们通过历史而了解,但是他去一直存在于百姓们的心目中。通过电视剧、小说我们了解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玄奘,可是真实的玄奘怎么样,我们并不了解。在吴承恩笔下,唐三藏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上的观世音菩萨选中了他,二是唐太宗的嘱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天上和地上都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唐僧呢?是他的前世尊贵吗?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玄藏的选择是偶然的。它们之间的巧合可归纳如下:一、佛教在隋唐时期迎来了鼎盛期隋文帝与隋炀帝是父子,但是会成为一对十足的佛教徒,身为一国之君,还会拥有较高的权利,是可以将佛教精神发扬光大的,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不但对佛教进行了重新,还新建了更多数量的寺院。在君主的带领下,举国上下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或许是投君主所好,但是不可否认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人们纷纷涌入寺院,念经打坐,研读佛法。二、隋唐的政治理念比较开放,鼓励文化交流。由此可见隋唐当初的政治会是非常不错的,非但没有闭关自守,也没有止步不前,文化的大门一直都在为大家敞开着。正是有了这扇开着的大门,才有了佛教在中国传播交流的契机,也才有了此后的繁荣兴盛,一直流传发展到现在。三、玄奘背景深厚,打下良好基础。大家可能不知道,玄奘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排行家里最小,他的父亲曾经是隋朝的权贵,后来自愿挂冠返乡,在玄奘少年时期之前,家境十分富有,俗称“官二代”。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或者是文化政策,想要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而玄奘能够成为后来传颂的高僧,能够成为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他八岁时,父亲与他探讨《孝经》中的“曾子避席”,小小的孩童就显示出了不凡的智慧,他竟然忽然站了起来,父亲问他干嘛,他这样说的。幼时的玄奘从曾子的尊师重道中,体会到他也应当礼遇辛苦教导自己的父亲。从此以后,再也不坐着听讲了。父亲十分欣慰儿子的所感所做,更是认真全心栽培他,让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四、志向坚定,勇于向高峰攀登,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心怀大志的玄奘,再经高人推荐下,进入了寺庙。寺庙修行的他励志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玄奘在一生之初就立下了宏图伟志。后来他云游各地,拜访名僧,研习不同的佛法。很快玄奘就掌握了佛法的精髓。在一次偶然中,玄奘有机会认识了印度的高僧,二人如同早就相识一般,高僧跟玄奘说,为了能够普渡众生,一定要亲自参与,才会得到真经,所以玄奘在此之后,便让自己踏上了一条即艰辛又坎坷的人生之路。但是当时边境不宁,朝廷严禁出境,玄奘为了开始自己的修行,混在难民之中,偷偷离开长安,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旅行。然而,他的旅途也不太平,更是经历了官兵的拦截、土匪的抢劫和荒凉地区的绝望。然而,这些都没有达到玄奘,他依旧坚定不移地走在路上。他曾经说过:“不到目的地,就绝不回头。”从大唐繁华的都城长安出发,到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城堡,三百多个日子,风水雨打,雪山草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来到了佛教的溯源之地,他看到了更多的佛法之光。在玄奘返回时,印度国王曾经对他进行多次挽留,玄奘去意已定,就算再难也要返回大唐,虽然离开很长时间,但是玄奘始终未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深知祖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更需要他好不容易得来的佛法。在唐贞观十五年,玄奘在经历了千里跋涉,徒步走过了一百多个国家,翻过了无数的崇山峻岭,终于把真经带回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神话故事,玄奘作为佛教传播的伟人,他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