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因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从远古至今,最讲求“百善孝为先”,孝道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许多方面也会以孝道最终定义一个人的大善大恶。
一、秦朝
1、重视孝道
史书记载,秦朝以法治国,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为,不重视“儒家思想”,在孝道文化上的建树也是寥寥无几,但在秦始皇时期,却是非常注重孝道培养的,除儒家思想外,秦始皇所信奉的法家思想也重视孝道。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育有20多个子嗣,向世人展示其重视孝道最为明显的事例是秦始皇驾崩后,《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太子扶苏在面对赵高等人篡改的遗诏时,不听他人劝阻只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自刎而亡。
秦二世胡亥,在面对赵高李斯时,也是同样的举动,他虽羡慕权贵,但也深知“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综合来看,自秦朝时期,便有了遵守孝道一说。
2、以刑法控制孝道
大秦一统六国后,便立下了《不孝罪》,对不孝之人的惩罚异常严酷,《吕氏春秋》中曾记载“父之不孝子,皆乡里之所以釜鬲者而逐之”,不仅受人啜泣还会被流放边远地区。
3、汉朝孝道与政途相结合
在赵高李斯等奸臣的把控下,秦朝很快便走向灭亡,汉朝虽延续了秦朝的刑法,但更注重思想教育,力求稳重治国,所以儒家思想在汉朝得以发扬光大。
4、把孝道融入政途《汉书·武帝纪》记载,为使全民遵守孝道制定律法,以“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为标尺,西汉时期也因其罢免了丞相、大司空等处在高位的官员。
孝道也成为了汉朝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官者以孝道鞭策自身,提拔官员时也以举孝廉者为首选对象,“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斯为后世所不能及”(《东汉会要·选举上》)非常清晰的展现出了汉朝运用孝道管理国家的作用。
汉惠帝四年时,关于孝道还颁发了一个重要的选官制度《孝悌力田》,虽是以褒奖重视孝道之人的制度,但是如若中选后,会优先享受加官进爵的待遇。
5、孝子与忠臣等同视之
汉朝的皇帝为推广孝道文化,很聪明的把孝道与忠诚联系在了一起,结合忠、孝来治理朝政,大力推行:“以孝求忠,由孝劝忠,移孝作忠”的伦理体系,进而巩固民心。
6、颁布相关律法
在汉代是由明确的服丧期的,若是自己的双亲妻子是30天,祖父母或兄弟姐妹则为15天,回家省亲也有明确的规定,《二年律令·置吏律》记载:官员享受60天回家探亲的假日,如若距离超过里,还可享受80天的假日。
不止对群臣如此,汉代的每一位帝王都以身作则,保持孝道,不管身在何处,每年都会对祖上进行祭拜,以此来倡导百姓一同尽孝,史书中记载的也很清晰,汉朝的皇帝都已孝字为谥号。
7、养老政策
在经历长达数年战乱后的国家,年轻之人被征兵,老人独守空房孤苦无依,汉朝建国初期,为快速缓解老人赡养问题,颁布了“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律令。
念过50的老者,如若品行端正,可以担任“三老”之职,免于徭役之苦,每年10月发放粮食,年满70岁德高望重者,还会授以鸠杖,来表达孝义年龄越高享受的待遇越好。
8、举国上下学习孝道汉武帝在位时,设立五经博士之位,专业从事传授儒家思想,西汉末年发展至五经十四博士,从皇城到地方,各个学堂都要学习“孝”文化,《孝经》是当时必修的文化课。
9、汉朝为何重视孝文化
自古以来因血缘关系父母对孩子无私付出的精神就一直影响着每一代人思想,而家庭又作为社会组成最基础的一个单位,对社会组成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一些大的家族,族中基本都是由长者来决定族中的大小事务,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再加之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加重了长者在家族中的地位,父母之命不容置疑。
例如大家最常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汉朝以孝治国,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是因为以孝治国汉朝才得以延续几百年之久,对后期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以及孝文化的建立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