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本在生活中,幸福皆从孝亲来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www.xxzywj.com/
05:11

*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一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4分钟)

什么叫“下学而上达”呢?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体现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谈不上修行。所以修行就在生活之中,这叫“下学”,就在五伦八德之中。

六祖慧能也说过一句话:“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也就是说,就是在处理五伦关系之中来提升我们的心性与修行。而人一出生,就产生了子女和父母的伦理关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怎么样把这一个关系处理好?也就说子女怎么样对父母仁爱、恭敬、感恩、包容、体贴。把这种态度习惯如自然地保持下去,他走上社会就知道如何去关爱、恭敬、感恩、包容、照顾老师、照顾领导、照顾同事。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和父母,就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付出,走到学校和工作岗位,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气很严重,自我意识很强,那么就不能够和人和谐相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孩子走到哪里和人家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也感受不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在家庭里都已经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家教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司马光先生也提醒做父母的:“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而对父母孝顺的孩子,走到哪里也都有随顺的质量,人际关系自然和谐。而对父母逆反的孩子,对领导也容易逆反。喜欢挑剔父母的孩子,也喜欢挑剔老师。和顺的质量没有培养出来,那么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就会处处碰壁。由此可见,“和顺”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他的成功、他的成就、他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说“心不平则路不平,心不顺则事不顺。”对父母孝顺,得益的是自己、成全的是自己、幸福的还是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讲的是成功之道、幸福之道、成就之道。

就像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个省的一百强的企业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修养非常得好,为人非常得和顺。即使是对下属、对司机、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做错了事都从来没有发过火。那么这种和顺的质量从哪里养成的?其实就是从在家对待父母、老人的态度培养出来的。所以一个人有这样的成就,绝对不是偶然的。正是《大学》上所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