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智涵解读:
曾子听到这里,再次感叹孝道的不可思议,同时一个问题浮现心头。他说,老师,既然只要孝就可以治国齐家,那还学习知识干什么?圣贤的教导,难道不比孝道更重要吗?
孔子回答说,天地之间,人为万物之长。人的种种作为,孝为百善之首。(善,是指把事情做好做圆满)
孝,从尊重父母开始,向敬畏天地一样敬畏父母。就像周公当年专门在天地原野之上像祭祀上天一样纪念祖先后稷,在宗庙明堂像祭祀天子一样纪念自己的父亲文王。他对父母祖先的用心,让四海之内听说的诸侯都纷纷动容,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圣人的言行,哪里能大过孝道的重要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所以想想父母生育之恩,一定要好好的报答。圣贤智慧的教导从哪里来?就是从父亲那里获得力量,让我们做好事业;从母亲那里学习慈悲,让我们经营关系。为什么他们的教导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呢?因为抓住了根。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我们的天性也好,相处之道也好,都是源于和父母的关系。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国家给了我们和平的环境,所以一定要学会感恩。
一个人连父母家国都不感恩,还说自己感恩这个那个,就是笑话;不父母家国都瞧不起的人,说对别人有多么尊重,谁会相信呢?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领袖不知道孝道,百姓也不会感恩,一定会无所适从出现混乱。不管事情做的多漂亮,一定会有灾祸伴随,所以君子不会只重视结果,会更注重过程,重视自己的心。
说话的时候觉察自己讲的内容是否带给大家好的影响;行动的时候觉察自己的行为是否让大家获得好处;得到好处的时候觉察自己是否能成就更多人;做事的时候觉察能否让大家也能做到;注重自己的仪表是否让别人感到舒适;进退之间的把握,更是谨小慎微。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所以百姓对君子又敬畏又向往,都会模仿君子生活的态度,达到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的效果。
《诗》里说,君子和淑女,他们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