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是少、罕见的意思。
作乱,指违反正道、正义,叛乱争斗之意。
正所谓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能和谐友爱相处,其内心一定是和气、顺畅的,不冒犯上司的人,肯定不会违反正道,走入歧途。
①有子:有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尊称“有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
②孝弟:读音和意思同孝悌[xiàotì]。
一提到“孝悌”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我看过一些网友的观点。他们主要认为“孝”是单方面的,是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概念,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般,是一个强制性的顺从,所以心里十分厌恶。更有甚者把孝归于封建礼制,说成罪恶之源。
这是对孝的理解有误,孔子说的孝是孝道,不是顺,一味的顺,盲目的顺。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子问:“做子女的一味地遵从父母(父母哪怕是有错误的做法或者要求),是不是孝呢?”
孔子说:“不是的,不是的,昔日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反对的大臣,即便是天子无道,但也不会失去天下……,子女如果能指出父母不对的地方直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不会让父母陷于不义。如果只是盲目遵从父母的命令,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孝呢?”
孔子所谓的孝,是建立在敬的前提之上。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供养,关键要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否则,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时要时刻保持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是比较困难的。
可见孔子的绝大部分思想是科学的、普世的、不受时代限制的。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对父母的孝,都是采取上述做法。
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天底下很少有父母不疼爱子女的,所以为人子女首先要感恩父母。
有些父母和子女产生矛盾,直接原因就是“父慈子孝”没有做好。父母也要尊老爱幼,身教大于言传,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父母和子女的人格关系是对等的,父母、子女要多换位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为人父母之后对孝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对悌的理解不够。我们可以引申到同学、朋友、同事甚至是夫妻之间来理解。
一个人和同学、朋友、同事都能相处得很愉快、关系处理得很融洽,事业和家庭一定是成功的。
出则弟,实际上是建议一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附两首示儿诗,都提及孝弟是为人之本。
次韵表叔余叔成示儿
南宋·王十朋
父子乃天性,钟情谁不然。
教之以义方,先贤有名言。
日严在所尚,私念宜舍旃。
君子不自教,遣随师友肩。
青紫乃馀事,要当知圣贤。
居家务孝弟,立行防悔愆。
穷当慕颜回,达勿为公孙。
庶几幼所学,终身可行焉。
不见下邳丈,秀发从妙年。
束书入贤关,日与英隽联。
忽作何蕃归,甘旨奉晨昏。
丘园事高尚,腹笥常便便。
过庭有奇儿,诗礼得家传。
勉哉尊所闻,慎勿学乡原。
示京子
明·薛瑄
京子年今十七时,青春正好力书诗。
儿童气象都无异,问学薰陶始见奇。
道大必先行孝弟,业荒须切戒游嬉。
老来善恶由今日,汝父之言汝细思。
此篇结束,长了看的烦。
重要声明:徐徐自学古籍,顺便做个记录。敬请大家欣赏原书内容。
最重要的是分享古籍,以便朋友们阅之赏之。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如果您觉得有用,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