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下面我用个人理解说一下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邴原小的时候可能是孤儿(父母早逝)跟着其他的亲人长大,长大到几岁的时候,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泣,教书的老师看到他这样就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上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下面我用个人理解说一下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老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于是对他说:“孩子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教授学问,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两本书了。
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东汉末年名士、大臣。邴原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时,任邴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年),邴原担任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于途中去世。
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出邴原长大后也是有一些非凡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