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以洽,字荔青,生年不详,民国三十一年(年)卒,滑县城关新盛街人。
幼年的卢以洽非常聪明,及早就开始识字读书,自懂事起,他总是帮父母亲干一些跳水、推磨等家务劳动。在推磨间隙,还不忘伏磨苦读,习练楷书。对知识的渴望,加上父母的严格教诲,使他及早养成酷爱学习、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由于他家距文庙较近,对孔子的事迹耳闻得多,总是以先圣为师表,鞭策鼓励自己。凡是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宁肯枵腹废寝,也要必须完成。
卢以洽于光绪二十三年(年)得中丁酉科拔贡,喜报传来,邻里亲友皆为之欢动。可当清朝委派他出任直隶州判时,他却辞不赴任。人们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愿做官?”他淡淡地答道:“作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不愿委身于腐朽的官场,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宁愿设账授徒,终身从事培育桃李的教育事业。”虽说众人都为之惋惜,他还是选择了自己钟意的教育事业。
卢以洽执教,非常注意培养门生的品德,常以先圣先贤的风范节操要求门生。特别对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倍加推崇。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上,他也有独到之处。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不以平常的《三字经》、《百家姓》为教材,而以《孝经》为主,兼及《尔雅》。强调晨起头脑清醒,一定要抓紧时间背诵,其它时间则释义与默读结合,摒弃那种整天朗诵的方法。对较高一级的门生,采取集众讲解,启发他们相互研讨,结合个别讲授答疑等方法,故其教学效果较高,颇受家长们的推崇。
在卢以洽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长子寿彤成了当时的“神童”,十五岁时被录为秀才,十九岁时成为宣统元年已酉科(也是科举制度中最后的一科)拔贡。喜讯传出,成了全县乃至豫北一件奇闻,亲友们赠以“父子选拔”匾额。人们赞颂卢以洽庭训有方,育才成功,纷纷登门拜师,请教受业于门下。从此以后,卢以洽名声大震,除在本县任教外,还被聘请在汲县、新乡家塾执教,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
卢以洽在执教之暇,以从事学术研究和吟咏诗文自娱。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及《文字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均有研究。在汲县李敏修(清朝进士)家塾应聘执教时,通过“经正书社”,结识了潘少梅(清朝举人)、张中甫(举人)、邢文甫(拔贡)等知名人士,组织“诗社”,印行《诗刊》。民国初年,应邀参与修纂民国《荥阳县志》、《浚县志》和《滑县志》。
由于以洽的声望日高,一九O九年被选为河南省咨议局议员。对豫北教育的振兴,屡有动议,受到群众的赞誉。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又当选为滑县议事会正议长。当时,滑县闹灾,秋粮绝收,而县府仍横征暴敛,盘剥乡民,灾连祸结,民怨沸腾。看到如此情况,卢以洽代表群众提出减免丁漕秋收,以恤民困,还与县官李胜模当面交涉,历数县府衙役残害百姓的桩桩事例。李拒不采纳,并以恶语威胁。卢以洽拍案而起,据理力争,毫不退让,遭到李胜模的怨恨,竟然指派衙役,查封了卢氏家门。又以寿彤参加孙中山的国民党,反对袁世凯为“罪名”,阴谋将卢氏父子逮捕,置于死地。幸亏亲友获悉信息及时通知,才得以躲避他乡,免遭于难。
关于卢以洽籍贯,是滑县人应无异议,一则年代不太久远,卢以洽去世才八十年,滑县城关镇略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卢以洽是本镇人;二则资料记载很多,如:滑县教育会“创始于光绪三十四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城内高等小学堂开特别研究会,投票公举河南省初级师范肄业拔贡卢以洽为正会长。滑县简易识字学堂“创始于宣统元年。城内设立五处,四乡设立十五处。由教育会长卢以洽筹划,禀明县令批准开办。”滑县立第一小学“(光绪)三十四年正月,教育使司委卢以洽为校长。”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卢以洽当选为滑县议事会正议长。《重修滑县志》卷四《舆地、古迹》有“画舫斋”一条云“邑人卢以洽《画舫斋怀古》诗”,又“白云茅屋”一条称“邑人卢以洽《登瓠子堤——访白云茅屋废址观龙祠壁上诗刻》”《曹南诗社唱和集》首有同社姓氏,亦云卢以洽为滑县人。凡此种种,还怀疑卢以洽的籍贯吗?
关于卢以洽浚县人之说,依据有:《中州艺文录校补》上载卢以治为浚县人,《河南省志·著述志》亦说他为浚县人,二书籍记载概因《续荥阳县志》序尾有黎阳卢以洽的署名。何故于此,目前还不得而知。余认为或许和前文所说的卢以洽躲难有关。当时,身为滑县议事会正议长的卢以洽,因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滑县县长李胜模,李要将他置于死地。为了躲避灾难,卢以洽是不是从滑县迁到浚县居住了数年,为荥阳编纂县志时,恰巧是在浚县居住期间,署名时便以黎阳人自居。凡事皆有可能,是不是这样,还需进一步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