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上的名士,道德上的小人,司马昭心腹钟

导读:魏帝曹髦的死把司马昭推上了弑君之罪的风口浪尖,舆论一致谴责他的大逆不道,司马昭急需政治资本为其堵住舆论缺口,并为其进一步的篡魏积累政治资本。司马昭的攻蜀只是想虚张声势吓唬一下蜀汉,到时见好就收,达到捞取政治资本的舆论效果就可以了,并没有真想能拿下蜀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难攻,魏国对蜀战争多次深知这一点。但是司马昭也没想到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城下,蜀汉君臣一时惊慌失措乱了方寸,打开城门君臣齐降,一举把蜀汉灭了!这个结果太意外了,司马昭愣了!这个功劳可是连他司马昭都达不到的,邓艾回来可怎么封赏他?这不世之功,封无可封。怎么面对邓艾、钟会这两个大功臣。

学问上的名士,道德上的小人

钟会,字士季,出身于名士“摇篮”的颍川士族名门钟氏,是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父亲钟繇在七十五岁的古稀高龄生下幼子钟会,疼爱异常。钟会五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张菖蒲的严格教育下,钟会的学问飞速提升。钟会幼年即聪慧过人,四岁读《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五入太学;二十岁担任秘书郎—国家图书管理员;二十二岁迁尚书郎—皇帝的私人秘书;二十九岁的时候,便被赐爵关内侯。

钟会

钟会年少入仕,才华横溢,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钟会年少时便声名显耀,是个名士。钟会对玄学的造诣颇深,和玄学天才王弼齐名。他本人是个名士,又很崇拜别的名士,比如,他很仰慕嵇康,仰慕到了啥程度了呢?像个女孩暗恋心中仰慕的男子。他喜欢偷偷地在远处看嵇康,而且是晚上。钟会年轻时写过一本书,叫《四本论》,他很想让自己的偶像点评一下。

司马师

钟会想去请教嵇康,可又不敢白天去,怕嵇康批评自己作品不好,自己脸上挂不住,于是就选择晚上偷偷的去。于是一天晚上钟会就去拜会嵇康,来到嵇康家,嵇康正光着膀子在院子里的树下打铁。钟会就在门外犹豫要不要进去,嵇康手起锤落,乒乒乓乓,完全没看见钟会。钟会心里很紧张,进去也不是,一走了之又不甘,于是在院子外面把书直接扔到院子里,掉头就跑。(《世说新语》的原文记载是“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司马昭

但是钟会也是个小人,虽然他很仰慕嵇康,但是嵇康很藐视他那种趋炎附势的做派,鸟都不鸟他。钟会做了高官之后就再次造访嵇康,不知道上次从墙外扔进去的那本《四本论》嵇康先生看过没。这次他底气足了也比较自信了,带着重礼,骑着宝马,并且带了很多文化圈的名仕和随从,浩浩荡荡前呼后拥的到了嵇康家门前,发现嵇康又在打铁,和上次不一样了,“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正给给他满头大汗地拉着风箱。

司马炎

嵇康和向秀旁若无人地做着手里的活,对他们完全是视而不见。钟会们很尴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钟会一群人讪讪地站在那里,现场只有打铁声和拉风箱的声响,最后,钟会很没趣,便转身要离开。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晋书·嵇康传》,大意是“听见什么你就来了,你看到什么你又走了?”。众目睽睽之下,钟会的脸也没处搁,自我解嘲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晋书·嵇康传》。

嵇康

由此,对嵇康因爱生恨!嵇康是曹魏亲戚,在政治上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强硬态度。钟会由于前述原因,便时不时地在司马昭面前谗言几句,说嵇康妄议时政,于是当局便把嵇康下狱处死。当时的太学生人为嵇康向政府请求赦免,当局不允,就这样名士加小人的钟会害死了大名士嵇康!

卫瓘

成为反叛,身败名裂实堪嗟

钟会与司马家关系非常亲密,他本是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死后他转投司马昭,鞍前马后为司马昭出过不少力,比如,正元二年(年),司马师在征讨毌丘俭时病死,魏帝曹髦想趁机夺取司马昭的兵权,钟会献计给司马昭,使曹髦夺回兵权的企图没有得逞,不得不任命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钟会因此很快又被升迁为黄门侍郎,封爵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司马昭称赞钟会说:君真是我的子房。(昭扶会背曰君真吾之子房也--《三国演义》)

邓艾

如果只是做个名士,钟会这一生也就平平安安波澜不惊,可他的聪明掩饰不住他的外溢的才华,心中又抑制不住对权力的欲望,最终被设计为谋反罪而死于乱刀之下,也真是很凄惨了!那么,钟会谋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作为司马昭心腹的他,真的有到反司马昭之心吗?钟会自从跟随司马昭,屡出奇计,屡立大功,又加上他和司马兄弟自小关系就很铁,所以深得司马昭信任,是司马昭的心腹肱骨。

邓艾之子

那么钟会真的有反司马昭之心吗?是不是司马昭看他文武双全,怕自己死后他儿子司马炎控制不了钟会而为儿子将来称帝扫清障碍呢?伐蜀之战朝中大臣都持反对意见,只有钟会理解司马昭,明白司马昭只有靠这场战役才能捞得政治资本扭转自己的弑君舆论危机,重新树立自己的声誉。可是伐蜀成功了,邓艾、钟会却都成了谋逆从而只能是必死的结局。钟会是怎么成为谋逆的,是司马昭逼得还是他私欲膨胀,也想称王称霸?

曹髦

关于钟会谋反,《三国志》里也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陈寿曾经因为一些关于晋开国的撰写不符合上层意思而受到过处分,所以,这真的是一笔非常糊涂的账。

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三国志》

这段三国志的记载好像也是迎合统治者的意思,勉强硬为钟会扣上要造反的帽子。

说说本人的观点:

我认为攻蜀之战快要结束时首先是邓艾、钟会二人争功,争功导致钟会因邓艾的居功自傲的行为而钻空子诬告邓艾谋反,监军卫瓘看邓艾、钟会有功也心怀妒忌,看到此二人争斗就伺机谋划,让二人斗得两败俱伤。所以他听钟会说邓艾在成都擅权任免官员、为自己的功劳立碑纪念等行为时,就向朝廷报告说邓艾谋反。司马昭让他们拿下邓艾押往京师待审,邓艾没有反心,所以就范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卫瓘伺机算计钟会,要把他也弄成个反叛才算自己有功。而钟会,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他会被算计到吗?

姜维

钟会带着姜维的降兵到达成都,成都城现在是有几股势力:愤怒不已的邓艾部众;代表朝廷的卫瓘;刚投降又心有不甘的蜀国旧部;心怀忐忑的钟会。钟会怕邓艾部下不服闹事,拉着卫瓘圈禁魏军中的高级将领。卫瓘跟着钟会圈禁将领,作为监军,完全有理由怀疑钟会是不是要真的造反。钟会和姜维英雄惜英雄,走得很近,整天在一块儿叽叽咕咕,卫瓘真的担心害怕他们俩联合起来要造反了

诸葛尚

“凡人之结交,诚宜盛不忘衰,达不弃穷,不疑惑于谗构,不信受于流言,经长历远,久而逾固。而人多初隆而后薄,始密而终疏,斯何故也?皆由交情不发于神气,道数乖而不同,权以一时之术,取仓卒之利。有贪其财而交,有慕其势而交,有爱其色而交。三者既衰,疏薄由生。”钟会名士的性格和统帅野心,让他有点无所顾忌。

姜维投降是真心吗?现在看当然不是,他只是利用钟会以达到自己恢复蜀汉的目的。这时司马昭来了一封信。

谯周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这让钟会意识到司马昭对他已起疑心,他现在是回到司马昭哪里已经不会有好结果,战败了也是死。不如干脆作殊死一搏,何况属地易守难攻?说不定会成功呢?成功了,还可以做个刘备第二!其实军队并不全听命于他,将士们家眷都在北方,如果跟着钟会造反家人必死无疑;还有就是军中多是司马昭亲信,并不是钟会的亲信,这样看来,军队不会听钟会的去造反!所以其实钟会真的是孤家寡人一个,不可能在蜀地割据成功。

向秀

所以卫瓘借上厕所之际碰到魏将胡烈的亲将丘建,让他向军中散布钟会要杀魏军的消息。第二天逃脱钟会控制后,向魏军发布檄文讨伐叛逆钟会。最终钟会、姜维死于魏军乱刀之下。卫瓘因自己参与钟会诬告邓艾,害怕被治罪便派人杀了邓艾父子。卫瓘回朝后守到司马昭嘉奖,卫瓘这个监军是代表司马昭的利益的,司马昭可能就是利用他来除掉邓艾和钟会这两个大功臣,为儿子司马炎的继位扫清障碍!

结语:

钟会是个聪慧过人的人,也是个对权力太过贪心的人,为此算计、害死了邓艾父子,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哪知道他也在别人的算计之中,这真是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参考文献:《晋书》、《三国志》、《世说新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