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从孔子对曾子的孝道教育看因材施教

今天说说《孝经》中劝谏篇的一些故事。曾子,至孝之人,啮指痛心,曾子孝母,都是这位的杰作。据传,《孝经》是其所作。《孝经》中,曾子问孝,说听父母的话,就是孝吗?孔夫子对其做了指导,原文如下:(谏诤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曾子问孝壹:因材施教:至孝当从义不从父曾子至孝,孔子是了解的。曾子问,孝是不是就是听从父母的?孔子一听,就知道,这个“从”有绝对服从的意思,所以,孔子很生气,直接呵斥曾子,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都说重要的话说三遍,看来很生气的话说二遍就行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上课的!曾子避席原章节内容曾子很尊敬老师,在《孝经》前边章节中,有曾子避席的典故,说孔子开始教导孝道,曾子就会恭敬地站起来去听!所以孔子呵斥曾子,曾子应该是好好地站在一边好好听说教的。甚至在另一则关于孝的故事中,曾子被关在门外,也不敢说什么,只是托人打听怎么回事(这则故事,附在文章最后),最后登门向孔子道歉。想起,当下许多孩子在学校跳楼,在河边跳河,在家里轻生的事故。笔者所在城市近几年就发生了几起,前几年,有老师按规定让孩子回家剪发,孩子回家就自杀了;前几天,孩子和父母口角,孩子当着父母面,扭身跳进了沂河,所幸警察抢救及时,生命没有危险!看看这些事故,不论是非曲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问题了,有没有把自己当孔子,把孩子当曾子了,是不是谁都可以呵斥、关到门外(下文提到)、要挟等等。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如曾子,能够有高度的自律自学,有名师指点,懂得反思,懂得知错能改呢?跳入沂河初三学子被救上来事实证明,我辈难以当孔子,老师们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学生们、孩子们也不是曾子!不是老师们不想,是老师们时间、精力根本做不到,而且人家绩效考核点,不是这样设计的!所以,老师们、家长们更须用心,虽然已经很用心,倾尽全力的付出,已经很疲惫,可还不够!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开动脑筋,借力蓄势,寻求当家长、当老师的智慧!努力用后天的努力来破解我们先天做不了圣人的局限!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康健!面对新冠肺炎,多说几句,多少年了,除了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陪伴了这么多。突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了这么多!对孩子的陪伴,扪心自问,我们做得少了!是不是有些突然,是不是有些茫然,是不是有些跟不上孩子的节奏?让当如圣人般教育孩子,有些扯淡!但这些年家长忙事业工作的时间是不是多了些,孩子的事情忙少了些,应当回到孩子身边,琢磨怎么和他们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也算是这次疫情给我们点点的好处了!贰:棍棒下出孝子另一段记载在《孔子家语》中孔子教育曾子行孝的故事。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文章长些,不好裁剪。如不明白意思,百度查查吧。)大体意思是说,曾子干活出了问题,曾子父亲曾晳把曾子痛扁了一顿,甚至都打晕倒了,曾子起来后,还担心父亲会不会打累了。退下来,拉琴唱歌,告诉父亲自己没事。孔子听说后很生气,说,曾参来了,别让他进门!孔子解释说,(引经据典,省略n多字)自己犯错,让父亲没命地揍你,你不躲,让父亲揍死你,这是陷父亲大不义,小错成大错,成大不孝!据说,这一段还是棍棒出孝子的源头之一。孝顺表现到这种情况也只有曾圣人做的出来,当然不是圣人也做不出这些事来!孔子本人是不体罚的,体罚也就是曾晳这样的有脾气、遇到需要体罚的事才体罚。作为有智慧的因材施教的有效补充的体罚,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达到惩罚目的即可,不要把这当作目的,所以力度还是不要忒大,对孩子还是要以爱为主。所写为笔者所想所思,并非专业文章,如有不足或局限,请批评正。如对文章中观点感兴趣,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