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意思是说,孝敬有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阶段是效忠君主,最终是建功立名。这既是孝敬的三个阶段,也是孝敬内容要求上的三个层次。
最早看到这段话是在读《史记。太史公自序》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太史令。汉武帝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按职责他应该去参加,但因故留在洛阳没能参与。
司马谈在忧愤将死之际,握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先代本是周朝的太史,远在古代尧舜时就负责这方面事情,功名显赫,主管天官事物。现在皇上承继大统,封祭泰山,我未能从行,这是命运啊。我死了以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如做了太史,切勿忘了我想要完成但没有完成的著作啊!”
接着,司马谈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流着眼泪回答父亲:“儿子虽然不才,一定将先人积存下来的史料全部加以编撰,不敢缺略。”
父亲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当了太史令。他研读了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和历史记载,作了大量考证准备。后来因为替将军李陵辩冤,被关进监牢,悲惨地受到宫刑。在屈辱中发愤写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记载了自上古黄帝到汉武帝时余年的历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完成了父亲嘱他“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遗愿。
后来,阅读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才看到司马谈引用的这段话原文。
《孝经》,是秦汉之际孔子的门生们所写。
书中说,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帝王的时候,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说:学生不够聪明,哪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然后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里讲的孝敬开始、中间、最终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要求,既有所侧重,也是互相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全面把握。
在事亲的时候要致力于建功立业。父母千辛万苦抚养子女,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子女成才。子女刻苦奋斗,成就事业,父母就感到宽慰、幸福。子女考不上大学,没有像样的工作,父母就很痛心。这对父母是更大的不孝。况且,子女自己穷困潦倒,有孝心也没能力奉养父母。
在为事业奋斗中不要疏于孝敬。有些朋友整天忙碌工作,没有时间孝敬父母,与父母见面少,说话少,打电话少。作为父母要理解子女们的艰辛,作为子女要转变一些观念。其实,什么时候不忙呢?退休以后不忙了,但父母可能已经不在了。有些朋友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忠于事业不等于排斥孝敬。前些年宣传的有些先进典型,父母重病不回去看看,甚至父母去世也不回家。封建社会有个“丁忧”制度,所有官员在父母去世时必须离职一至两年,回家尽孝。所以,在为事业奋斗中,无论工作有多忙,地位有多高,都要把孝敬摆在第一位,在孝敬上引起更多重视,多用一些心,多花一些时间。
既要考虑杨名后世更要抓紧当前时间孝敬。孔子讲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大孝,但必须考虑到历经千辛万苦的父母有生之年越来越少,“子欲养而亲不待”随时可能发生。孝敬不能等到来生。孝敬没有更多时间。应该从今天做起,抓紧时间多尽一份孝心,让父母多享一点福,多得到一点宽慰,一分快乐。
孔子讲“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意思是说∶孝子侍奉父母双亲,在日常家居中要竭尽恭敬;奉养要使他们心情快乐;病了要表达忧虑关切;去世时要竭尽悲哀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按照礼法对待。这五方面做到了,才算是对父母尽到了孝道。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讲孝敬,除了能“养”之外,主要是做到三个字:一个是敬字。任何时候都要分清上下长幼,在说话和处理事情上把好分寸,讲求礼节,充分体现对父母长辈的恭敬与敬重。一个是顺字。孝顺,关键是要顺。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让父母顺心。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曾经聪明智慧的父母会变得越来越糊涂,越片面,越啰嗦。作为子女要正确对待,无论父母说话对与不对,都要尊敬,善待,不要违逆,顶撞。一个是亲字。要尽量抽出时间,与父母在一起散散步,吃吃饭,说说话,让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全家人生活在一种温暖亲情的氛围之中。
这才是当今社会中父母长辈们最需要的孝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