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培养孩子的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洒扫、进退、应对、政事这四事。这四事是一个人立世的基础。懂洒扫者,进而就会懂得修身。就好比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周利槃特迦,每天清扫道场时念“扫尘除垢”四个字,最后悟到了扫除心尘,从而得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论做小事还是大事,都要有扫尘的功夫。而要出世间,更要有扫尘功夫。扫除妄尘,就能见到自性真尘。《楞严经》、《法华经》等都是在教导众生这件事。明进退者,这是待人处事应当具备的智慧。《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知所先后”就是指知道做一件事情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有一位先生很勤快,他在外面的口碑很好,却不太受家里人待见。原因就是不明进退,不知先后。比如,家里和外面同时有事,家里的事是急的,应当先处理的,而外人的事是可以缓的,别人真的不着急。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优先选择为外面人服务,而家里急事则要家里人“克服困难”。这种事情多了,家里人就不乐意了:“就知道在外面卖好,家里的事都不管。”《孝经》里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既然选择成家,就说明是愿意家庭成员之间守望相助的。在同等情况下,理应先守望家人,再惠及其余,这才是世间人际的正道。但有些人却偏偏不能通达这个道理。比如,有的人觉得帮自家搬煤气罐是义务,帮别人家搬煤气罐是行善。于是,他就越来越不爱承担义务,却把满腔精力用去行善。这样的行善,其实是要好的自私心作祟,并不是真善。这种类型的行为,就是“不爱其亲而爱他人”的行为,已经悖离了孝道,是不明先后、进退无智的表现。明白事情的进和退,是世间修行者修行的重要环节。见到善行净行,要如普贤菩萨那样,知道进而随喜。见到贪嗔痴三毒烦恼以及种种恶行,要能够退避三舍。如果这些进退都做不到的话,还谈什么正修行呢?善应对者,体现待人处事的圆融。“应对”包括身、语、意三业应对,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语应对。关于怎样说话的言语应对,很多沟通技巧的书都谈得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主要谈一些看似平常,人们不太注意的习气语言。比如“我忘记了”、“我没想到”、“我记得告诉过你”,等等。这类话在特定的情形下,常常会成为伤人的载体,影响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1.我忘记了。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他答应帮你办的事情没有办,事后还总是对你说“我忘记了”,甚至理直气壮得连一个“对不起”都没有。这种情况重复多次后,在通常情况下,对方就不会相信他是忘记了,只会认为他是怠慢轻忽,没有把自己当回事。既然令人产生了不被尊重的联想,这句“我忘记了”,就成为了伤人的载体。当同样的情形再出现时,很可能会激起被轻忽方的怒火。2.我没想到。同样的,这句“我没想到”也会成为伤人的载体。比如,当家人出现问题时,他对家人说:“我没想到你会上当”。这里的“没想到”,一是推卸自己应当提醒家人而没有提醒家人的责任;二是有进一步指责对方愚笨的嫌疑。若在带有一点抱怨的口吻,则没有怨责人却胜似怨责人。又比如,当自己出现问题时,他对家人说:“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里的“没想到”,一是推卸自己没有办成事的责任;二是进一步把责任归咎于外面的人和事,为自己推诿脱责提供理由。这类总想推卸责任的“无错人”,平常泛泛而交时看不出什么。若是朝夕相处的家人,则问题就有点大。如果什么都是家人的错,而他自己没有一点过失的时候,除非家人有菩萨不住相见的功夫,否则在负面能量的打击下,很容易心累。这些“无错人”实际上智慧缺乏。第一,他看不清楚自己推卸责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第二,他不明白依靠推卸责任是不可能达到维护面子的目的的。小事用“我没想到”来搪塞,或许人家可以不计较,若真遇上大事了,又岂是一句“我没想到”就可以推脱过去的?当然,这句“我没想到”也可能成为善语。比如,当你出现问题时,对方安慰你说:“我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样是不是感觉轻松了很多?可见,语言是推卸指责的恶语,还是安慰人的善语,完全取决于说话者背后的存心。3.我记得告诉过你。此时单独看这句话,仿佛有些诗意。但它和上面两句话一样,伤不伤人,取决于说话者背后的存心。前夫因事拿了前妻家备用钥匙迟迟未还,亦未有任何交代。前妻一日想起来了,担心一个人在家,丢了钥匙进不去门,就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