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死亡的问题成为了很多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我们必须指出,即使国内医疗技术再怎么发达,仍有很多疾病无法根治。尤其是对于国内的老年人来说,经常会因各种疾病而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子女就成为了照顾这些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的最好人选。但反观欧美德等国家,却很少有长年卧病的老人,但我为何我国却有这么多呢?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一、为何欧美很少有常年卧病的老人?事实上,导致欧美很少有卧病的老人其原因并不是和当地人身体好或是医疗技术发达有直接关系。要知道,不管在国内外即使医疗技术再发达,仍有很多疾病无法攻破。造成这种欧美很少出现卧病在床的老人其实和这些国家的老人思想有直接关系。
欧美老人普遍觉得与其这么痛苦地活着,不如早点离开世界,这其实是更好的解脱方式。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对自己更好,若自己这么每天痛苦的活着,真的是太受罪了。但反观为何国内有这么多长年卧病的老人呢?
二、原因分析而对待死亡这件事上,国内和欧美等国家却截然相反。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重生轻死的国家。很多人对于死亡其实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更有着多种说法来逃避死亡。
西周时期,国人的观念主要是“悦生恶死”。儒家对死亡的认识包括“恶死、讳死、慎死、哀死”四个方面,强调“生生谓之易”,有生必有死,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生”,应关心生,不必想到死,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完成个人使命,实现社会价值,故而“君子曰终,小人曰死”。道家则侧重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论生死,生死变化犹如四季更替,顺其自然,从容面对,“生死齐一”,万物合一。“通乎命”,以“安时而处顺”的心态对待死亡。
《庄子·养生主》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达到了生死的最高境界。道家最理想的境界是超越死亡——“长生”,是精神的“死而不亡”。
大多数中国人把死亡看作是不幸、是厄运,甚至说到“死”的谐音都是忌讳,很少谈论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话题;尤其是老年人,谈论死亡相关话题更可能引起他们的不适。但是忌讳谈论死亡更有可能加深个体对死亡的恐惧,如果忽视死亡,那死亡所引发的问题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死亡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下,许多重病老人即使常年卧病在床也不会轻易选择死亡,他们认为若自己选择死亡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很多老人宁愿选择在床上躺着,也不会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此外,重病老人的子女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就这样离开人世间。
三、子女的想法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孝道文化在我国文化的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谓的孝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基于血缘伦理而产生的道德义务。在传统孝文化的经典《孝经》中孝被分为五等,在“五等之孝”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庶人,五个不同层次的孝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行孝的义务。
在传统的孝文化中,每一个社会阶层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也必须履行“孝子贤孙”的义务。他们只不过是行孝的义务主体而已,在传统的社会中,统治者将孝政治化制度化,将社会各个阶层的一切活动都算为行孝的活动,通过不同途径用孝道所内含的义务性来塑造人们的“子民”或“臣民”人格的。
在《孝经五刑章第十一》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所有不履行孝义务,忽视或践踏孝道的行为,都被列为五刑处罚之首。这并非只是对不孝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的考虑,还出于对因“孝义务感”缺失而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政治后果的考虑。
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是伦理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行孝是绝对性的义务,它是一种家庭伦理要求,更是一种政治道德规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不仅是德之本,教之本,而且也是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
中华传统伦理是宗法伦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统一,而将上述三者合为一体的则是孝。中华传统伦理普遍的首要德目一般认为是仁,而孝则是“仁之本”。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和“八条目”,都是以孝作为起点,核心和精神基础的。
而这里的孝道文化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养亲,不但要侍奉父母到老,而且还要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下,国人以侍奉父母到老为自己的义务和使命。此外,中国文化讲究寿终正寝,讲究人的死亡要尊重自然。
因此,对国人来说,哪怕父母还有一点生存的希望,都不会选择不管,更不会让父母轻易结束生命。医院方面确定没有任何的治疗希望,这个时候才会放弃。
总结:从以上分析来看,造成我国比欧美等国家出现卧病在床的老人较多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和2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有着关系。欧美等国家对死亡看得比较轻,倡导有尊严地活着。而对于中国来说,对死亡本身就是排斥的。
此外,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在国内文化占据主流思想。在两种不同思想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这种差异。不过笔者还是想问下大家,若有一天各位长年卧病在床,各位会选择拖累子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