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眼瞅世界,专门为大家分享各种小初高考试试卷和知识,欢迎点
(3)生徒为市宅(4)卒不知何许人也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2)植之不受,遗以资粮,遣之。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二段严植之的具体行为。(2分)5.选文中严植之的什么特点最令你敬佩?(2分)参考答案:1.(1)研究 (2)妻子儿女 (3)买 (4)最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治:研究。可联系《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理解。(2)妻子:妻子儿女。古今异义词,可联系《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理解。(3)市:买。可联系《木兰诗》“愿为市鞍马”理解。(4)卒:最终。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理解。2.尝缘栅塘行/见患人卧塘侧/植之下车问其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先确定主语,“植之”为人名,在其前面断句,最后为“植之下车问其故”。再看前面的句子,“行”“见”两个动词紧挨,“见”前缺主语,将“植之”补充上,为“(植之)见患人卧塘侧”。那么最前面的一句就是“(植之)尝缘栅塘行”。如此,主语一致,各句完整。3.(1)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于别人之上。(2)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把握重点词“淳孝谨厚”“以”“高”“遗”“资粮”“遣”。翻译句子谨记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4.严植之两次无私救助素不相识的病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段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严植之在山中遇到一个患病的人,为他请医看病,后又为他买棺殡殓;第二件事是在堤旁遇到一个姓黄的病人,严植之为他治病,待他痊愈后又送他钱粮,让他回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一句话即可。5.示例: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仁慈友善,乐于助人;不图回报,无私奉献。[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第一段,讲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勤俭廉洁。第二段,讲他无私救助两位素不相识之人,体现了其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特点。[参考译文]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从小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谈论老、庄的玄理,对《丧服》《孝经》《论语》有很精妙的理解。到成年以后,他广泛研读郑氏所注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孝敬,恭谨厚道,不凭自己的长处凌驾于别人之上。天监四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各经博士都开设学馆教授学生,请严植之兼任五经博士。严植之学馆设在潮沟,学生常有数百人。严植之讲解经义,五馆的学生一定都来,听他讲授的有一千余人。天监七年,严植之在学馆去世,死时五十二岁。严植之从患病以后,就不肯接受俸禄,妻子儿女的生活困难,严植之死后,丧柩没有寄放的地方,他的学生为他家买了宅院,这才得以完成丧葬事宜。严植之生性仁慈,喜欢不声不响地干善事,即使在众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未曾懈怠。严植之年轻时曾在山中赶路,见到一个患病的人,严植之问那个病人的姓名,病人不能回答,严植之于是把那病人放上车,载着他一同回家,为他请医抓药,病人过了六天后死了,严植之又为他买棺殡殓,到最终也不知道病人是什么人。严植之曾沿着栅塘行路,见到一个病入躺在堤旁,严植之下车向病人了解情况。病人自己说是姓黄,家本来在荆州,为人做佣工,患上了病,病已经很重而且危险,雇用他的船主将要开船的时候,把他丢在岸上。严植之内心十分同情他,就把他用车载回家,为他治病,过了一年姓黄的人病已痊愈,他请求终身做严植之的奴仆来报答严植之的大恩。严植之不肯接受,而且送钱送粮给他,让他回家。严植之的仁义之举大多是这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