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南开大学、南开中学被日军当做“抗日据点”,遭到持续轰炸、焚烧,文化殿堂沦为废墟,举世震惊。张伯苓的幼子张锡祜正在江西某空军基地紧张备战,得知消息,匆匆给父亲写下了一封信:“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12天后,张锡祜奉命由江西吉安飞赴南京对日作战,在中途失事殉国,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张锡祜(—),中尉飞行员,著名教育家、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的四子,抗日烈士。张锡祜致父亲张伯苓的家书父亲大人:男等现已奉命出发,地点因系秘密性质,函札之中不敢奉禀!一俟有妥善之通讯处,当再禀知!儿昨整理行装,发现二物足以告禀于大人者,其一即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发非比往常内战!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其二即为去年十月间绥东抗日时空军出动前委座之训词,今随禀奉上,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家中情形不知近日如何?母亲大人不知是否南下?儿意最好请母亲入川与二哥同住,因沿海各省一旦开战将无一片静土!母亲一生历尽磨难,而当晚年又遭此变乱,其不使老人太过痛苦耶!不知大人意下以为如何?大人在京如零星事物,可找乐民代办,彼前曾来信托儿转禀,日来准备颇为忙碌,时间仓促余容再禀,专此敬请。金安男锡祜谨禀二日晨(书信为节选)中央航校毕业的张锡祜,年1月10日刚与未婚妻张乐民在南京订婚,就接到命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年8月14日,淞沪会战期间,张锡祜所在部队奉命从江西吉安飞赴南京对日作战。当时气象测报不良,但与敌作战迫在眉睫,张锡祜毅然冒险飞行,终因途中遭遇雷雨,座机失事,以身殉职,年仅25岁。年8月2日,在奉命出发前夕,张锡祜给父亲张伯苓写了一封家书。这封信仅有薄薄两页笺纸,却句句慷慨深情。“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无不记录着一个年轻生命视死如归的爱国热忱。在收到儿子即将奔赴战场的来信后,张伯苓曾在对南开中学学生讲话中表露心绪:“前几天我接到四儿子的来信……我不因为儿子赴前线作战,凶多吉少而悲伤,我反而觉得非常高兴。这正是中国空军历史上光荣的一页,但愿他们能把这一页写好。”这番讲话,也与张锡祜在信中提到的“阵中无勇非孝也”家庭教育思想相互呼应。事实上,早在高三寒假时,张锡祜就与朱式俭等八名同学成立自行车通讯队,由军训教官带领赴长城抗战前线军中服务。及至淞沪会战,国难当头,面对家与国,张锡祜又做出了相似的选择。当张伯苓收到电报,得知“四子锡祜所在空军在江西吉安奉命赴前线,中途失事,机毁人亡”的噩耗时,他已随天津南开系列学校部分学生和老师转移到重庆。痛失爱子的张伯苓怔了许久后,对身边人说:“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因怕夫人王淑贞伤心,张伯苓独自承受着丧子之痛,把这封信连同阵亡通知书,一直放在办公室里,不敢拿回家。每当被隐瞒消息的夫人询问情况时,他都会以孩子去美国培训搪塞过去。“现在抗战胜利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回来了,咱们的孩子老四怎样了?”直到抗战胜利,张锡祜的母亲让张伯苓说实话,张伯苓才对夫人言明,“一个军人的职责是打仗,老四已为国捐躯,这是意料中之事,一直瞒着你,是怕你伤心过度,你是明理之人,事情已是如此,望你不要太伤心。”当时,王淑贞一言不发。等到第二天,张伯苓出门之后,王淑贞便要三儿媳瞿安贵陪她到“泥娃娃三爷”(家中一尊泥像)面前。她坐在椅子上放声痛哭起来:“我早预料老四牺牲了,我总希望在天之灵保佑我的孩子能回来!”但自此,王淑贞再没有在张伯苓面前提过四子的事,也再没有表露出悲伤。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李正穹监制:尹文胜编辑:杨萌流程编辑:丁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