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讲述的是北魏初年以来,儒生大多仕途不畅,只有孙惠蔚最为显达。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今衡水市武强县)人,小字陀罗。自六世祖孙道恭以来,孙家皆是大儒传家。孙惠蔚13岁时,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18岁时,师从董道季讲《易》;19岁时,师从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与刘献之属同一师门,在冀州一带相当出名。太和元年(公元年),郡中推举孙惠蔚为孝廉,在中书省对策。当时中书监高闯久闻他的名字,推荐他为中书博士,转任皇宗博士。高闾奉诏理定雅乐(典雅纯正的音乐),让孙惠蔚参与此事。等到雅乐定成,高间上疏请求召集朝中贵宦到太乐署,共同探讨是非取舍。秘书令李彪自以为博学善辩,提出许多难题。高间让孙惠蔚与李彪抗辩,李彪最终也难不倒孙惠蔚。黄门侍郎张彝每次上书论事,也经常听取孙惠蔚的意见。当时孙惠蔚与李彪都以儒学闻名,后来李彪官至尚书,孙惠蔚仍任太庙令,孝文帝曾有所感悟地说:“李彪身登龙门,孙惠蔚官职低下而不计较,朕常常觉得心中有愧。”孙惠蔚虽然官低言微,但他仍不肯跑官要官,诸儒生都很推崇他。太和二十二年(公元年),孙惠蔚侍读东宫。高祖拓跋宏议定“昭穆制度”,天子立七庙,以道武帝为太祖。祖宗虽然确定下来,但庙中昭穆次序仍然未改。等到高祖逝世,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认为太祖既改,昭穆应依次而易。黄门侍郎邢峦认为太祖虽改,昭穆次序仍然不该改变,并弹劾追究崔光责任。崔光对孙惠蔚说:“这是礼制,而执法人要弹劾我,我只有向硕学大儒求援来了。”孙惠蔚说:“您的意见深得礼制变化要旨。”很快写了封信给崔光,说明此事。崔光把孙惠蔚的信递交给宰相,于是召孙惠蔚与邢峦在官衙辩论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帮助邢峦,但邢峦最终还是理屈,弹刻的事也就不提了。宣武帝元恪即位之后,孙惠蔚仍然在其左右教授经典,官职升至秘书丞、武邑郡中正。北魏自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与汉族同化的政策。后继者元恪也下令经营国学,建立小学于四门。孙惠蔚鉴于国家图书馆典籍不全的问题,上疏指出图书秘籍是“承天之正术,治人之贞范”,请求朝廷调集四门博士和在京的儒生40人,在秘书省专门详细地校勘和考订,并参定字义。皇帝下诏批准施行,从而为典籍的整理和保存奠定了基础。此后,孙惠蔚迁任中散大夫,兼任黄门侍郎。过了很久,转为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他非文史之才,没有撰述,只有自传数行而已。迁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仍掌史事。延昌二年(公元年),宣武帝元恪鉴于孙惠蔚的侍讲功劳,封他为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年,孙惠蔚出任平东将军、济州刺史,还京后官至光禄大夫。孙惠蔚原名孙蔚,因在宫内侍讲,夜间议论佛经,很得宣武帝赏识,特别下诏加“惠”字,号称“惠蔚法师”。公元年,孙惠蔚死于任上,时年67岁,赠大将军、瀛州刺史,益号“戴”。读到这里不要忘记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