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版本 >> 415读书岔路口的邂

415读书岔路口的邂

?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说:同“悦”。

间(jiàn):空隙。用作动词,表示找空子。不间,找不到空子。

三复白圭:多次吟诵“白圭”之诗。《诗经·大雅·抑》有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

11.4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11.5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11.6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几句诗反复诵读,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1.4颜回真的是太聪明太能干了,深得老师的心意。此章孔子对颜回能又快又深领悟自己的学说表示了深深的赞许,但也有一定的遗憾。因为颜回聪敏秀慧,对孔子的言语一听就能领会,故只喜悦于心,而无所疑问。既然没有疑问,孔子便不再发挥,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获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遗憾,但又对颜回的好学深思表示赞许。

11.5中国有句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另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孝经》传世,足见社会对孝的重视。孔子在这里不吝美言地极力赞扬闵子骞,也正是由于其事亲至孝的缘故。

关于闵子骞,有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据说闵子骞10岁时丧母,其父续弦再娶,后母带来两个弟弟。后母对家里的三个儿子态度迥异,颇有偏私之心。冬天到了,她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又厚又暖的棉衣,却为闵子骞做了一件芦花衣。芦花衣内缝芦花,外表蓬松柔软却并不御寒,所以闵子骞经常被冻得打哆嗦。有一次父亲外出,闵子骞驾车,手冻得抓不住缰绳和马鞭。其父见状非常生气,一把夺过鞭子向他抽去。鞭子将衣服抽破了,芦花露了出来。闵父大惊,带着他回家质问后母,想休了她。但闵子骞跪在地上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平息怒气,后母从此后改过自新,一家人和睦起来。后来,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对其大加赞赏。在孔子眼里,闵子骞可谓至孝。

孝的精神与要义,不仅包括使父母衣食无忧,为其养老送终,更包括尊重父母,使其精神和心灵感到愉快。而后者尤为重要,做到这一点才算是至孝。中国历代社会之所以提倡至孝,其原因也在于孝一向被儒家认为是仁爱的根基,对个体和团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孝子多数具备仁爱之心。他们德行高尚,注重修身养性。这样的人能尊敬父母,也能爱护兄弟,更能厚待他人。其品行人格被他人仰慕、爱戴,其行为举止也会被人效仿,因此具有了巨大的感染力,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安稳和睦。闵子骞是至孝的典型代表,另一个达到至孝境界的是舜。舜屡次受到生父、继母和兄弟的陷害,数度死里逃生,但是始终坚持孝顺父母、爱护兄弟,最终感化了家人和世人。

11.6《公冶长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本章“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是南容三复白圭的典故。南容读《诗经》,读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有瑕,还能磨掉;言语有瑕,就没办法补救了。)这一句,一天之内,反复念叨了三遍,孔子听见了,认为他很谨慎、很可靠,就把侄女嫁给他。

南容非常有才干,又非常谨慎,孔子很欣赏他,说如果国家有道,南容一定能出人头地,得到重用。国家无道呢,他也能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不会招祸被杀。盛世,就贡献才能给社会;乱世,有智慧保全自己和家庭,所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从孔子嫁侄女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喜欢那些做事踏实、说话慎重的人。

大雅.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不(pī):同“丕”,大。

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桢(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祼(guà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也称“灌祭”。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

冔(xǔ):殷冕。

荩(jìn)臣:忠臣。

臭(xiù):味。

白话译文:

文王神灵在上方,在那天上放光芒。周朝虽然是旧邦,国运出现新气象。周朝前途真辉煌,上天意志不可挡。文王神灵升与降,无时不在天帝旁。

勤勉进取周文王,美名永远传得广。天帝令他兴周邦,子孙后代为侯王。文王子孙多兴旺,本宗旁支百世昌。凡在周朝为卿士,累世尊显又荣光。

累世尊显又荣光,深谋远虑真周详。贤士英才真正多,有幸降生在周邦。王国得以长发展,他们都是周栋梁。人才济济聚一堂,文王以此来兴邦。

庄重恭敬周文王,正大光明又端庄。伟大天命所决定,殷商子孙归周邦。殷商后裔多又多,何止亿万难估量。天帝既已降意旨,他们臣服于周邦。

殷商臣服归周邦,可见天命无恒常。殷臣壮美又勤敏,来京助祭周廷上。他们就在灌祭时,穿戴还是殷服装。为王献身的忠臣,感念祖德不能忘。

感念祖德不能忘,继承其德又发扬。顺应天命不违背,自求多福多吉祥。殷商未失民心时,能应天命把国享。应该以殷为戒鉴,国运不易永盛昌。

国运不易永盛昌,不要断送你身上。传布显扬好名声,殷商前鉴是天降。上天行事有恒道,无声无臭难知详。效法文王好榜样,天下万国皆敬仰。

(这是《大雅》的首篇,是一首政治诗,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朱熹认为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通篇用“赋”的手法,歌颂周文王受命于天建立周邦的功绩,叙述商周兴亡隆替的道理,告诫勉励周成王及后世君王应顺应天命施行德政,反复叮咛告诫周朝臣子及殷商归周诸臣要顺应天命效忠周朝,情意十分恳切。此诗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成功地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技巧,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