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篇
一个人,父母的口碑好、德行高,他的路子就会比别人顺利。若祖上再有个大德之人,后代子孙就更加荣耀,而且机会多于常人。比如孔孟的后代。假若父母做了错事,违了法,犯了罪,孩子想翻身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前提是,他能够认清父母过错。若祖上有恶人出现,后人就会羞于提及祖上。想摆脱这个遗传的“罪名”就需要后人清醒、客观地对待,替祖上洗心革面了。譬如秦桧的后代。清代学者秦大士,当时名重一时,诗、书、画堪称三绝。尤其书法,直逼欧、柳,又工篆、隶。但因为总被同学奚落,经过痛苦地思考后决定,到岳飞墓前长跪不起,挥笔立就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自此,秦姓摆脱耻辱,开始挺胸抬头。年前,鲁国也有这么一位,史称孟献子。在惜墨如金的《大学》里,引用了孟献子一大段话。其太爷叫庆父,骄横专权,把鲁国祸害得不亦乐乎。直到今天,还流传着这样的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啥意思?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好家伙,简直十恶不赦了。但孟献子励精图治,重新梳理家风,成为了一代名臣。时任鲁国大夫的孟献子受到晋国的聘请。晋国的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叫韩宣子,请孟献子喝酒,连去了三个地方,饮酒的器具都十分精美,仆人各个殷勤服侍。孟献子说,你家,很富有啊?韩宣子甚是高兴,说还行,还行,你家和我家谁富有?孟献子说,我家很穷,只有两个士人,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兹无灵的,这两个人使我们邦家平安稳定,百姓和睦协调,就这样两个人而已。我的财富都在这里了。颜回我们都知道,兹无灵是当时鲁国一位不逊色于颜回的名士。孟献子走后,韩宣子自责,并真心赞誉说,孟献子是君子啊,以奉养贤者为富;我是鄙俗的小人,以拥有钟石金玉为富。后来,孔子听说这事,给孟献子一个大大的赞。估计到今天,就要在群里发红包了。人生有两大突破,一是发现自己错误,再一是发现父母错误。发现自己错误,叫反省;发现父母错误,叫孝敬。中国之所以不敢发现父母错误,是因为误读了孝的含义。我读遍了“四书五经”几乎没有发现“孝顺”这一个词。只在《孟子》中出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但,彼“孝顺”,非此“孝顺”。孟子的意思是,孝敬父母,让父母高兴,可以解决自己的难处。言外之意,有困难不用找警察,好好地孝敬爹妈,问题迎刃而解。中心思想是:孝敬父母,儿女顺利。此为孝顺。占便宜的还是儿女。曾子曾对老师说,我想冒昧地问您,做子女的一味遵从父母的命令,就是孝吗?孔子一听就急了,说你这是甚么话呢?你这是甚么话呢!作为父母,有敢于直言力争、发现父母问题的子女,就不会使父母亲陷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头脑冲动、一时糊涂时,做子女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母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呢?原文出自《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一个想过上好日子的人,尤其是一个成家的人,更重要的是有了孩子的人,第一需求不是为孩子找到一所好学校,不是买到一个好房子,更不是在朋友圈里晒旅游,晒吃喝,晒遛狗。而是,继承父母优点,发现父母的缺点,然后从自己身上断绝父母缺点,不再遗传给孩子。此乃尚好家风,为后代积德行善。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听读导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