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现代人说到孝,为何这么容易被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m.39.net/pf/a_4830977.html

知乎上有一则引起热议的问题,作为文化传播的从业者,看到这个问题颇为无奈,当今之人对‘孝文化’的误会太深……”

“孝”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在西方的语言环境里,甚至都找不到这个单词,父母与子女之间,更多地会说“LOVE”。我相信对于现代绝大多数人来讲,同时听到“孝”和“LOVE”两个文化单词,感受应该是不一样的。更多人应该会觉得,“孝顺”听上去“上对下”、长辈对晚辈的要求更多一点,而“LOVE”则更加得平等。

然而,“孝”在华人文化圈里却又是一个无法被绕过的话题,甚至是一种“政治正确”。一句“你不孝”,足以把很多人在道德标准上就压得半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西方的孩子与教育华人孩子,在“孝”这个文化理念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也无法回避地要让孩子接触到这个华人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否则将来融入社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即使你是一个非常西化和开明的父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向孩子传达这一价值观?现代人所理解的“孝”,又是否是中国文化中的本意呢?

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对“孝”的普遍理解,绝大多数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看来,“孝”文化听上去更像是一种腐朽的“道德绑架”,而不是所谓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先来看一则在「知乎」上的真人真事,不知道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困惑?

知乎提问:不帮父母盛饭,是否是不孝顺?否是不孝顺?

网友:刚刚跟父母有了争执,原因是吃饭时我爸把碗放在一边,示意我盛饭。我突然不想就范,就没有动。后来我妈提醒了我,我说我不想盛。结果我妈说我不孝顺,现在连饭都不盛,以后是不是就不养老了?我爸说我没礼貌,我说:非得要以盛饭为标准去衡量我有没有孝心吗?我就算不帮盛饭我也会养你们的!后来解释多了,索性就说:那好了,你就当我没有孝心吧!”结果被我爸妈一通乱骂……我放假在家并不懒,三餐我做,碗我洗了,以前也都是我帮家人盛饭的,就只有这一次……”

这个话题,在知乎上引起了热议。当然回答与评论以群情激愤为主,并由此引发了对“孝文化”的讨论和批判。不知道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说实话,如果我是当事人,我可能也“不干了”。

当今之人对“孝文化”的误会太深。谁说“孝”是这样的?

很多父母一说到“孝”,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孩子对父母单方面的付出,而他们自己似乎不需要做什么。可是,这绝非古人的本意。父母与子女健康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在《礼记·礼运》中有表述,四个字:

父慈子孝。

父母对待孩子“慈爱”,孩子对待父母孝顺,这并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对双方都有要求。“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私心的削弱,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克制自己的私心,去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尊重对方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个体,多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实际上,古人对父子、君臣、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如此要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德),孔子在《论语·八佾》中也讲到: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单方面要求一方而纵容另一方,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孝”,也不是中国文化。这确实就是一种“道德绑架”和“文化糟粕”。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文化中提倡“孝”,到底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呢?

相传孔子作《孝经》,当中的“天子章”有这样一句话能比较好的诠释“孝”的内涵:

爱敬尽于事亲。

白话意思就是说:对待父母就是两个字:爱和敬。

所谓“爱”绝非私心占有,而是用心感受父母的心情、需求。所谓“敬”也非表面客套,而是因为与父母有辈份的差异,而以礼相待。因此,事亲的方式千千万,事亲的内涵就两条:真正地关爱父母+真正地尊敬父母。

而“真正”的意思不仅是真心对他们好,而是当有的时候,我的“利益”与父母的“利益”发生冲突了,我能暂时放下些自我的需求,先满足父母的需求。所以,

“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私心的削弱。

当然,这么做对我们自己是有好处的。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的习惯、能力其实是从小在家中培养起来的,这点其实放在现代也不违和,即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性格会伴随Ta的一生。所以,《孝经·天子章》里还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就是,从小习惯为父母考虑的人,通常也会把这个习惯延续到他人身上,所以不会被他人讨厌;从小习惯尊重父母的人,通常也会把这个尊重人的习惯延续到外人身上。

所以,教孩子“孝”的目的并不是给父母养老(这个目的也有点太那个了吧),而是让孩子养成一种为他人考虑,尊重他人的习惯,私心比较弱,从而能在社会上立足、受欢迎,甚至建功立业。

我们认真想想,身边随处可见的“熊孩子”、学校里动不动就出言不逊的“年轻人”、办公室那些从不给领导留面子的“愣头青”,哪个是会考虑父母、会尊重父母的?哪个又不是从小就自私自利的“小霸王”呢?

所以,孝是一种相处模式。儿童长大后,那些好的与不好的“习惯”,都是从小通过在父母身边的“相处模式”养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孝”,并把这些正确的理念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孝,一方面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敬。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与责任。从“削弱私心”的角度来看,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父“慈”子“孝”,都是平等的。

原汁原味中国文化中的“孝”,含义是相当深邃和丰富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古人教育思想中,儿童启蒙与品德培养的“手段”而绝非“目的”。

至于如何才是引导孩子“孝顺”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个话题比较长,我们另外找机会慢慢聊……

左手国学·右手科学

-专栏版权归作者欣欣妈所有-

-特约撰稿人:欣欣妈-

没有繁文缛节,只聊用得上的国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