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
自出生起,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目不识丁,到腹有诗书;从呱呱落地,到成家立业,身边都少不了父母的足迹。他们像灯塔,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行。
然而,自从我们长大离家后,你有仔细算过我们还能再见父母几面吗?
上学前,我们与父母几乎24小时在一起,那是记忆中双方最亲密的时光;上学后,我们与父母一起的时间缩短为一日三餐以及晚上的相处时间;工作后,变为周末的短暂相聚;成家后,几个月回家看一次父母,如若在异地工作,见面时间更是缩减为半年甚至一年一次。
过往的时光先暂搁一旁,我们现在要记录的是余生还能与父母相见的次数。以90年生人为例,父母为70年代人,现年48岁,假设父母平均寿命为85岁,还剩下37年的时间,每年两次相聚,就剩下74次机会见面。假设每次见面平均时间为5天,则剩下天,几乎一年的时间。只占我们剩余人生的2%不到。
这是一个直击人心的命题。这还是最好的假设,即父母都能够平安活到85岁,而现实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之前一直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好好工作,努力赚钱,就能够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还会跟小时候一样,在家里等着我们回去。可是时光永远超出你的预想,他风卷残云般带走了父母的岁月。每年回家的时候,你又会惊奇地发现父母不知不觉布满的岁月痕迹,鬓角的白霜,佝偻的背影,越来越背的耳朵,愈加浑浊的视力,从前沉默寡言的父亲似乎也变得越来越絮叨……
留守孩童似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还远远不够以上的数值。在童年记忆中,父母就是那两个平时在电话里能听见的声音,以及过年回家的时候总是带着大包小包零食与新衣服回来的那两个大人。相反,童年中充斥的记忆都是爷爷奶奶的身影。好不容易长大了,出去工作也是与父母异地,相处的时光又更少了。小时候总觉得与父母感情不及爷爷奶奶深,毕竟相处的时间过短。每年过春节回家相聚的那段时间又忙着与爷爷奶奶以及自己的玩伴叙旧,真正好好坐下来的时间少之又少。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自己成家,在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及小孩然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工作时才明白父母的感受。
感同身受之后给予父母的陪伴也在有意识地增加。尽管如此,除去照顾自己的家庭还有工作,剩下的能够给予父母的时间实则少之又少。
为了弥补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的缺憾,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给父母以慰藉。
1.一周最少一次电话,双方互通近况,拉拉家常;
2.争取一年至少带父母去一次旅行;
3.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且为父母过生日;
4.经常为父母拍照,并整理成相册;
5.为父母做拿手菜或者请父母吃大餐;
6.教会父母使用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