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导论课程作业从孝经看ld

中科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博雅哥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中国人而言,过年回家是一种习惯,一份情结,甚至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事,无论多长的旅途,终点处那盏灯的光、那些人的笑都可以洗去我们满身的仆仆风尘。回家,看的是父母,是儿女,是亲朋好友,是中国自古以来对爱敬之情、人伦关系的认识,而这与西方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费孝通先生和贺麟先生对此都有精妙独到的议论,分别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中提出了五伦观念,不过,今人对古人是否存在误读之处呢?这就应当回到古代文本资料细细体会了。本文为北京大学哲学系14级本科生徐玄灵在14年吴飞老师教授的宗教学导论课程中的一次作业,以《孝经》为基础,围绕“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句话,对费老和贺先生的观点展开分析。

图为《孝经》书法作品

Vol..1含英咀华从《孝经》看“差序格局”的秩序与困难徐玄灵北京大学哲学系14级本科生

背景介绍(小编注):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选自费孝通,《差序格局》无论观念认为人伦乃是常道,人与人之间的这五种关系,乃是人生正常永久的关系。换言之,以五伦观念为中心的礼教,认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所不能逃避、不应逃避的关系,而且规定出种植道德信条教人积极去履践、去调整这种关系,使人“彝伦攸叙”,而不许人消极的无故规避。——选自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1孝之为“良知良能”

与西方文化传统中个人灵魂上的超越性的获得建立在对家庭的超越上迥然不同,在中国“孝为德之本”的道德规范下,家庭是就是个人存在于世界的方式,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单位。

孝亦即爱敬,本于天地生生之大德,是人固有之天性。所谓“孩提爱亲,少长即知敬兄”说的就是“孝”乃是不需要求于外,在父母生养过程中人自然生发的“良知良能”。同时,对父母的孝也存在区别。“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故母取其爱”孝父与孝母的区别就在于对父的孝是爱、敬并存,且达到了最高点,而对母亲的孝以爱为主。这种解读,既与《易经》中“乾为父,坤为母”的理念相合,又是从“人之生受气于父,而鞠之育之使之成形以生者母也”的日常经验中得出。从这里来看,爱与敬,或者说“尊尊”与“亲亲”这两种伦常中最为基本的关系在家庭中孕育。

图为易经八卦物象图

2孝的推广

将爱敬从家庭伦理层面推及至社会道德及政治关系层面,最重要的两个范式是“明王以孝至天下”及士人以上阶层的“移孝作忠”。“天子”一词指的是“父天母地”的君王。天子的孝在于“事天明,事地察”。即使在其没有事实上活着的“父”、“兄”的情况下,天子也必须躬行“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垂范天下,臻于至德。通过取法于天经地义的孝来行教,天子会达到“教不肃而成”的效果。教即教爱敬也,其目的就在于“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这样,爱敬之情在天子的示范下完成了从家庭范围推向一切为父、为兄之人,将整个社会用孝联系在一起。而就士、卿大夫、诸侯而言,将对父母的孝推及对上一级的忠,原因并不简单在于分封宗法体制下天子与各阶层之间的血缘关系(甚至有部分分封诸侯并非王姓),而是在于一家本就处于一国之中,“人非父母不生,亦非天子不生。天下一日无君,则弱肉强食争夺相杀之祸立至,人莫得保其父子。”这是使身体发肤得到毁伤,也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孝道。为了保全自身,为了保全各自祖父传的天下国家,孝必移作忠,完成了社会层面的上下阶层之间的联结,忠成为了政治关系上的基础。

图为宗法秩序示意图(注:源自北京大学周飞舟老师开设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课件)

“孝”既已超出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家庭范围,就由“制礼作乐”被固定为社会规范。礼是明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而使天下“顺”,乐则移风易俗以正民心。礼制中所谓“重于丧祭”的祭礼中祭天地、宗庙之礼与丧礼中五服之制,都是“孝”的直接体现;而乡饮酒礼、朝礼则更强调孝义推及的长幼、君臣之序。推行礼乐制度,则可谓是“以孝治天下”,又因其顺乎人性而可使“政不严而治”。至此,“孝”通过从“小家”到“大国”的推广即固定,成为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

3“差序格局”的缺陷

由这个原则组织起来的结构,费孝通先生名之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费先生为了解决“私德”的问题,将这种格局处理成一种由丢石子形成涟漪这样的同心圆的平面模式。这个被石子(即每个个体自身)就是这个同心圆的中心。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下来,天子在一个以士为核心的同心圆中可能是非常远离中心的,这明显与实际情况相悖。因此,这个完全建立在血缘关系推及开来的同心圆模式只能表示“亲亲”,而“尊尊”这一层层面被完全忽略。所以,完整的差序格局应该是“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加上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在横纵向分别由“亲亲”与“尊尊”的逻辑统领,而且离圆心越近,这种情感就越强烈;而这个同心圆范围越大,不仅体现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更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这个人德行越高。

但是,费孝通先生在论及差序格局时过度强化了其向内的趋势,即产生了“为了一个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这样的影响。这一点,与《孝经》中对孝的论述显然是有出入的。贺麟先生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中提出“人伦乃是常道”,五伦关系是“人生正常永久的关系”就很好地弥补了费先生论述中的不足。实际上,五伦关系中的父子、君臣、夫妻、兄弟关系是永久不易的(朋友关系属于另一个范畴,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下同)。所以说,在这个差序格局正中,应该有一个稳固不易的立体结构:横向平面是父(兄)母(母从父即为夫妻之伦),纵向平面是父与君。不管整个的横向、纵向同心圆平面受个人因素影响有具有怎样的伸缩性,这个内中的立体结构是恒常的,贯以“忠孝”的常道,人是不被允许再从这个稳固不易的结构深入球心这一点(即自身),否则就是一种脱离社会的行为,是“消极的无故逃避”,违背了社会纲常伦理。同时,这个差序格局的向外推,也只能从包含了至深至厚的孝义(亲亲、尊尊)的整个球形结构出发。随着等级关系与亲缘关系的疏远,爱敬之情也逐渐弱化,这种感情的弱化在礼制下丧服制度、宗庙制度等依次降杀的制度中得以量化并具体表现出来。所以说,差序格局的核心应当是一个包含了君臣、父子、夫妻三纲,亲亲、尊尊之义的球状结构,而非独立的个体。

4家庭之为根本

虽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在解释中国社会结构中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不能完全契合孝治下的社会情况。

事实上,上文所述的核心立体结构依然不是最基础的结构。天子与人父在丧服制度中子为父、臣为君皆行斩衰(cuī)之礼,所以君臣、父子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同层次而未有降杀,故置于这一稳固不易结构同一层面。但问题在于,忠实为孝所推出,君臣与父子关系仍不可如此画上等号,且庶人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未论及“忠”的层面,故而差序格局无法很好地将三纲关系格局与家庭融合。而这个仅仅包含自我、父母(或兄)的最小家庭,衍生了爱敬、尊亲的关系,才是最基础的结构,是将爱敬之情推及一切的根本。没有这个最基本的“家庭”及其中衍生爱敬之心的存在,人与禽兽、野人无异,故这个家庭结构是个体无法割裂的存在方式。同时,人“事君”、“立身扬名”的归宿点都是“尽孝”,是人安身立命的落脚点。

图为五种丧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其义自明。道德、礼制等社会规范均是从爱亲、敬亲的自然人情推及外人,逾越了这一种“序”,是打破了差序格局中有差等的爱敬的格局,即是违背了一个社会的秩序,故谓之“悖德悖礼”。在更根本上来说,这就是打破了中国传统中一个个体的基本存在方式。

注释:曹元弼《孝经集注士章第五》曹元弼《孝经集注序》《孝经士章第五》曹元弼《孝经集注》《孝经广至德第十三》郑玄《孝经正义广要道第十二》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徐玄灵北京大学哲学系级本科生。人是谁?人是必须为其所是提供见证者。阅读与思考于我是终生的事业。在千年与万里的哲思流变当中,我希望寻到的是此在的确定性与价值感。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人为专业化、精细化的学科分类给硬生生地隔断了人之为人的完全性。于我而言,通识教育正是寻找到这种完全性。我虽专业是哲学,但在触及艺术、历史、政治甚至科学等领域的时候,不同的视角一次一次帮助我打破了自身的局限性。通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不断地去除自己因为长期受到的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成长环境的遮蔽,达到一种与人、社会、世界的感通。同时,也在这样的向外发散的过程中,用思考的力量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边界,形成自己独特而坚固的人格与智性。

(文力编辑/文浩校对)

通识联播,精彩依旧继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