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孝经与历代高僧的孝亲纪录以此谨祝

万行大和尚开示《如何为人子女》

世间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敬孝不能等,二是行善不能等。敬孝能使家庭变得和睦,能使社会变得和谐;行善能够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的快乐。——万行大和尚

东华禅寺祝愿

天下所有母亲

心康体健

子女孝顺

家庭美满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也是一部孝道史。上溯五帝,下达当代国君,除了流芳几千年的“二十四孝”,佛教历史上也有无数个“孝感动天”的真实故事,并有三部被推崇两千余年的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其中最令人唏嘘感泣的是《地藏经》,可谓孝经宝典。

佛教里讲孝顺母亲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母亲,是甘旨奉养,让母亲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母亲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母亲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佛经孝亲经文摘要

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贤愚因缘经》

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正法念处经》

若优婆塞受持戒讫,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

欲生彼国(西方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时,亦更为人偿债,奴婢、儿子、父母不可称数,皆有一时之缘,难可免脱,至今得道。现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缘,不由偿债。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一堕失人种,累劫不复。——《分别经》

佛教史上孝敬的高僧大德

蕅益大师曾言:“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征。”从以下高僧的孝行,不仅可以证明至孝的感应,且足以破除世人“释氏无父”的误解。

注:释氏指出家人。

乞食奉母诵经感应父骨的道丕法师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

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暴露在风霜中,你能把他寻回来安葬吗?”法师奉了母命,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战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无法知道究竟哪一具是父亲的遗骨。他就日夜地诵经,向空中祈祷说:“古人精诚的感应,有滴血认骨的事,现在我要寻取父骨,祈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转动的,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

他专心一致地注视着一大堆白骨,精诚祈祷,过了几天,忽然有一具骷髅从骨堆中跳出,摇动了很久,他知道这绝对是父亲的遗骨,不禁高兴得跳起来,把那具髑髅抱在自己的怀中,带回家中见母亲。就在这天夜间,他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带着父亲的遗体回来,随即安葬。

当时的人,都认为道丕法师的寻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诚感应所致。后来法师在朝中讲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颇获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师的孝行,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殁,至行超乎古今,可说是佛门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摘自《高僧传》

诗云:山僧行乞养慈亲,父骨能收感应神。忠孝一门邀宠锡,更修功课卒成真。

愿明大法报慈亲的洞山禅师

曹洞宗的创始人洞山良价禅师,准备出家之时,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辞北堂书》,“北堂”是古代对母亲的尊称,“辞北堂书”即是与母亲告别的信。

在信中,洞山禅师说,就算把世间最好的衣食都奉养父母,也难以报答生养的恩德,更何况这样的报答也不能长久地利益到父母。

要报如此深重的恩德,不如出家之功德,能够读过生死烦恼的苦海,到达永久安乐的彼岸,这样还能实现终极的关怀,报答前生万世的父母,乃至一切众生之恩德,都可以报答。所以经中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在真诚的书信之后,洞山禅师说,“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现在暂时的离别,不是我狠心抛弃您,而是因为时不待人,为了永久的相聚,我要抓紧时间来修行。

在信的末尾,洞山禅师做了两首《辞北堂颂》:

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

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

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

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在这两首诗里,洞山禅师告诉母亲,“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他今生出家,乃是为了心地的本来面目,愿明大法,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亲人们要想相见,还得今后能够明了因果之理,彻悟自心的性,那时候就能在佛国相逢。

后来,善良的母亲收到他的信,知道他坚持出家。回忆起种种天伦之乐,那时她拜佛求神,惟愿生一个男儿,后来果然如愿,爱怜有加,孩子出门若是晚归,都要倚在门边等候盼望。

但是如今,“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常常洒泪悲泣,连叹“苦哉!苦哉!”但他理解儿子的志向,同意他出家度化众生,只希望孩儿能够如目连尊者度母一样,上登佛国,下济群生!

在母亲的理解之后,洞山禅师终于出家,星霜移换十年有余,他又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劝勉母亲不要沉溺在离别之情中,世俗的事,都是越来越多,日增烦恼,不要对世间的事太过执着,要好好修道,这样才能佛会相逢啊!

在这封信的后面,他又写了一首诗给母亲——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

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

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

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

——摘自《高僧传》

念佛度母的宗赜禅师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

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切地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西。

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摘自《净土圣贤录》

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

憨山大师母子之?情

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师被人以“私造寺院”之罪名诬告,五十岁时流放雷州,当他从山东启程前往雷州的途中,在江边与母亲相见。

憨山大师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把年仅八岁的孩子寄宿在河对岸的亲戚家,只允许他一个月回家一次。

有一次他离家时,登船前对母亲依依不舍,母亲大怒,提着他的发髻就把孩子抛入河中,头也不转就回去了。大师的祖母见了,连忙救起,带回家中,母亲又将他赶走:“这个不上进的孩子,不淹死他,留着有什么用?”

年幼的他只是以为母亲心狠,便不再思念家中,哪知道母亲其实常常因为思念孩儿对着河岸流泪,他的祖母见了,却说她太心狠,母亲却说:“这孩子,只有断了他的依恋,才能好好读书!”

在他四十四岁那年,途径故乡,母亲就托人问他,什么时候到家?憨山大师说:“我是为公事而来,不是为了家事。如果母亲与我相见,能够如同未曾分别时一样欢喜,那我就回家住两宿。”母亲说:“我一直以为来生才能相见,没想到你竟然回家,欢喜还来不及,怎么会悲伤呢?见一面都可以!”

憨山大师回家后,后来家族的人都问这次是坐船还是陆路而来?母亲应声而说:从空中来!原来母亲知道自己此番是乘神通力而来,她定非凡人,怪不得能舍我出家!

憨山大师问母亲:“您平常想念我吗?”母亲竟然说:“怎么会不想呢!不过后来我知道你在五台山,便问这里的法师,五台山在哪儿?法师说,在北边,北斗星的方向,就是令郎的住处!我就每晚对着北斗星,念菩萨的名号,夜夜礼拜!今天见到你,知道你是神通化身而来!”

而这一次遭遇流放,憨山大师以为,这次母亲见到他戴罪之身,必然悲痛欲绝,哪晓得途经故乡之时,母亲正在江边等他,欢喜谈笑,音声清亮,胸中竟无纤毫挂碍。

大师吃惊地问她:“您听说孩儿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不担心吗?”母亲竟说:“生死都是一个人的业力决定的,我连自己的生死都不担心,还担心你吗?”

母子俩彻夜畅聊,母亲宽慰眼前这位高僧:“如今我们母子俩就要诀别了!你要好好心系道念,不要担心我!”说罢潇洒离去,头也不回。此后二人一生之中再未相见!

憨山大师感慨万千:如果天下人都有我这样的母亲,怎么会凡俗之念不断呢!于是做了一首《母子铭》:

母子之情,磁石引铁。

天然妙性,本自圆成。

我见我母,如木出火。

木已被焚,火元无我。

生而不恋,死若不知。

始见我身,是石女儿。

——摘自《高僧传》

虚云禅师苦行报母

虚云老和尚父亲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依然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内心十分虔诚,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了。待到十月期满,老和尚父母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二人惊醒之后,胎儿便降生了,一看却是一个肉团,老和尚母亲当时便因为惊吓而气绝。父亲便差人将血球丢到河里。第二天,有卖药翁经过河边,见到血球,破开之后竟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即虚云老和尚。一番打听之后,又送回家。就这样,老和尚并未见到其生母,是由继母抚养成人的。

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

光绪八年(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礼拜前进。

老和尚经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狮子山寺挂单过年。过了春节,再由狮子山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因为错过宿店了机缘,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已经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到了第六日终至陷入昏迷状态。

后来得到一个叫“文吉”(实为文殊菩萨化身)的乞丐相救,得以继续前进,拜到豫北怀庆府,在洪福寺挂单过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进,拜到五月底终于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两次冻卧冰雪中,感文殊菩萨化身为文吉乞者,两度救他脱险,经历两年之多方才到达五台,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

后来老和尚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于是在阿育王寺拜释迦舍利。每天礼忏若干拜,一心求见母亲一面。随后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头供佛,求见母亲。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梦中有人对他说:“你求见你母亲,这就是你的母亲,要见快看。”老和尚抬头一看,只见空中有一夫人,骑在龙身上,有很多龙神护佑,飘然上升而去。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最后虔诚祈请,在梦中得以亲见母亲乘龙而去。老和尚行举,虽非子风母旁之平常奉孝,却以一个佛教徒独有的方式,展现了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

——摘自《高僧传》

净慧长老的忆养母

当代禅门巨匠净慧长老,年幼时因为家贫,被送到家乡新洲的一个尼庵。寺中有有海善、仁德二位尼师,她们为这个小男孩取乳名“如意”,悉心抚养,并送他到当地发蒙就学。“如意”对这两位尼师有着天然的亲情,将她们视作自己的母亲一般。

十几年后,这个少年如意被带到武汉卓刀泉寺,礼宗樵和尚为师,法名宗道,号净慧。此后净慧上人便在武汉开始了正式的沙弥生涯,并前往广东求戒学禅。

年,中国佛学院成立,虚云长老将年轻的净慧上人送往北京就学,可是六七年后,净慧上人因为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更在年被迫离开佛学院,前往北京、广东、湖北等地劳动改造。

随着岁月更迭,净慧上人对抚育自己的养母思念有加,在年的春节写下了这首《新年忆母》——

时逢佳节里,忆母念纷驰。

南北三年别,娘儿两地思。

青山频入梦,雪夜冷裁诗。

白发慈颜老,晨昏未有期。

十四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净慧上人奉调回京,他去向早已被迫还俗的海善老人辞行,身体虚弱的海善老人依依不舍,对他说:“你这一去很久不会回来了。我身体不太好,希望我去世时,你能在身边。”

净慧上人说,只要您生病,打一个电报我就回来了。

第二天一早,吃过养母精心准备的早饭,净慧上人正准备出门,走了不到二十米,就听见背后一声大喊。他回过头一看,原来养母就从坐着的椅子上躺了下去,他连忙将老人抱起,平稳地安置在床榻上,为她助念,到了下午三点,老人安详往生。

这一份亲人间的依恋之情,给了净慧上人极大的感动,他曾说,“这件事,使我感触特别深,尽管那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情感,在生离死别之际,有这样的感应,对我是很大的教育。”

——摘自《高僧传》

本焕长老燃臂孝母

本焕长老一生跌宕,充满传奇色彩。法师曾刺舌根、手指血抄经,抄《楞严经》10卷,《地藏经》3卷,《普贤行愿品》19卷,长达20万字,古今罕见,足见长老愿力之大,长老的另一为人所传颂的故事是“燃臂孝母”。

年4月,春意正浓,正在上海普济寺参修的本焕长老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接到消息后,本焕长老顾不及悲伤,马不停蹄的赶回湖北新洲,到离家最近的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

在报恩寺挂单期间,本焕长老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斋后步行15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星夜赶回报恩寺研读三藏,并日日施放焰口,以为母亲祈福。在之后的5个月内,本焕长老只要在家,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侍在老母身边,端茶奉水,喂药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顾的体贴入微。

日日的对佛祈请,细致的床边照料,却依然难敌业力现前的事实。母亲临终时,本焕长老将半寸的灯草三根扎在一起,蘸上香油,点着火放到胳膊上燃烧,以肉身供养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将功德回向母灵,以此超度母亲亡灵,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母亲在本焕长老虔敬的祈愿中,安详的往生了。

母亲西去后,本焕长老在母亲坟前搭一灵台,双膝跪在母亲床前,日夜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连续守孝四十九日,为母亲超度。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的美名当时便远播乡里。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本焕长老被问及为何选择用这种方式为母亲送终的。本老答道:“这个色壳子是父母生养的,在上面点灯供佛,就是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本老晚年每当捋起袖子,燃臂时留下的疤痕历历在目,不只前臂有大块的疤痕,整个手臂上都还清晰的留着烈火燎烤过的印记。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作为佛弟子,孝亲更是学佛做人的基础,东华家风中的“学佛先做人”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当今被世人称道的大明星中,凡受人尊敬者,所行多不离孝敬二字,如获得“十大孝子”特别奖的佛弟子刘德华;又如把母亲接到身边,戒掉自己吃鱼的嗜好,以此来为母亲积褔添寿的佛弟子陈坤等等。

东华家风

信教先爱国

学佛先做人

修道先发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东华禅寺更多资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