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一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3分钟)
首先我们看“孝悌修身严私德”。从《孝经》中我们看到古人特别重视孝道的培养,并且把它作为仁爱之心的根本。像《孝经》后面篇章中也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论语》中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中也讲:“仁之实,事亲也者。”这个都是讲孝是仁爱之心的根本。
孝心,培养了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返本报始意识,而且可以使人树立起重恩义、重情意、重道义的处事原则。因为如果这种处世原则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人是领导,我就会竭尽全力;但是,这个人从领导位置下来了,甚至由利变成害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而且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再爱其长上、爱其兄弟、爱其民人,进而“仁民而爱物”,做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直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所以,孝的内容非常的深刻,内容也宏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比如说,父母时时地惦念着儿女,儿女为了免除父母的担忧,那就要怎么样?就要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比如说他和兄弟不能和睦相处,会令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这就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如果夫妻关系处理不好,也会让父母担忧,这也是不孝,所以夫义妇德也要落实;如果自己没有把儿女教育好,不能够培养出承传家道、家风、家业的贤德人才,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所以要重视家教、家风,“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学校读书不敬老师,也会让父母担忧,所以孝子也必然尊师重道。总之,就是通过以孝悌为本的修身,人就可以把家庭和个人交往中的各种伦理关系都处理好,这个就叫“孝悌修身严私德”。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