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造像是印度修行者独特的修行方式,后来随着雕刻技术的日渐发展成熟,它变成了一种精美的艺术,公元年,长安(当时唐朝首都)被别人占领,大量的工匠随着皇帝来到富足的四川,当时的四川大足地区也算得上富庶之地了,在安史之乱这段混乱的时期,韦君靖带领着兵马占领了大足,由于他一生都在打仗而且信仰佛教,所以开始了大规模修建石窟造像,以减轻自己犯下的罪孽,大足石刻便由此而诞生了。来到大足可以首先看一下第一座居住在这里的雕像——毗沙门天王像,这座佛像虽然有着一个外国神的姓名,但是却是一位身穿武将铠甲的东方面庞雕像,在宝顶山上见到的九龙浴太子图雕刻很是精美,在印度神话中这幅图的原型是九条蛇,但“蛇”在中国代表的寓意是邪恶与不详,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是代表着祥瑞和权威的金龙形象,石龙嘴巴里的潺潺流水沐浴着释迦牟尼造像,由于天长地久的灌溉,上面长满了青苔,繁茂的青苔为这些石刻点缀了生机与活力。来到大足宝顶山不得不看一下这里的千手观音,观音在印度神的行列中是端庄的男性形象,演变到中国变为了体态轻盈的女性形象,一般情况下我们见到的千手观音多是几只手,最多达到几十只手并存,似乎千手观音里面的“千手”只是一个表现数量多的形容词。在大足我们能够看到只手的观音形象,每只手中还有形态各异的眼睛和法器,这些雕刻精美的石刻无不让我们赞叹工匠的构思巧妙。这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千多只手又是怎么数出来的呢,在公元十七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和尚为观音贴金箔,每次贴一只手就往篮筐里投掷一支竹签,贴完之后就得到了这个数目。大足石刻的雕像向我们展示了三教的融合与发展,在北山多为佛教造像,南山以道教造像居多,后来逐渐发展到共同存在于一个山头,佛祖造像的一侧我们能够看到孔子编撰的《孝经》,而释迦牟尼隔壁石窟竟也出现了玉皇大帝的身影,但是这些独立造像似乎并不能让普通人了解里面深奥的教义。19岁的赵智凤学成归来,作为密宗六代宗师,在这里将教义宣讲给众人,于是选用了让人好理解的连环画形式描绘其中的故事情节,养鸡女的圆润面庞还被称赞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宝顶山的《牧牛图》连环画用了十幅画面,向我们讲述了修行者如何像牧人驯服牛一样,驯化自己的内心,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明白其中的寓意,它的隔壁是这里最大的洞窟——圆觉洞。洞窟里多是慈眉善目沉思无语的雕像,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的大片的黑暗,只有少数的阳光能够从洞口上方的天窗照射进来,光线落在中间问法弟子的身上,从它的身上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抹圣洁,寂静的洞窟中不时传来有序的滴水声,悠远而空灵,这些水流是山上积雪融化而成,通过暗渠流入到洞窟内,滴落在佛手中的石钵中,钵底有小洞让水流顺着暗渠排出去,这样精妙绝伦的水道设计让我们惊叹。大足精美的石窟雕塑作品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这里的人物造像仿佛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造像的面庞摆脱了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们的艺术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