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再读项脊轩志,才知岁月催人老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到中年,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光是单纯为这句话而泪目,更是而立之年一事无成,被生活摩擦得满地鸡毛,往事犹如幻灯片一遍又一遍在脑海闪过,儿时温情涌上心头。

生于斯,长于斯,不得不面对家族的分崩离析

项脊轩得名于对祖上的追思,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项脊巷,为振兴祖上荣耀,他书房命名为“项脊轩”。

归有光的曾祖归凤,成化十年()中南京乡试,弘治二年()选调城武县知县。而其祖父归绅仅为山东参政,他的父亲归正则以布衣终身。家族日渐衰退,这让归有光将振兴家族的重任扛在肩上。

他想振兴的家族却变成了这样:以前的南北庭院相通,人丁兴旺,热闹非凡。可是等到父辈分家之后,大院里建了许多门墙,这家的狗跑到别家去叫,若有宴席,还得越过厨房去赴宴,地方太小,鸡也蹲在了大厅中。院里两次筑起篱笆围墙,可见原本的温情一家人,现在是多么的冷淡。于是写道: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如果仅是财产“形”的分家,也没有什么可厚非的,但曾引以为自豪的家族在道德礼仪方面也崩塌了,没有一点凝聚力,这已是“神”上的分离了。归有光在《家谱记》中记载: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可见和睦的亲情已淡漠到何种程度。

母亲的脉脉柔情,盼儿长大成才

在归有光8岁时,他的母亲养育三子两女,最终因劳累过度离他而去。对于母亲的印象,由于儿时的记忆过于模糊,不是很清晰。只能靠着家中年迈的乳母讲述儿时事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乳母多次指着一个地方对归有光说:这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地方,那时我怀里抱着你哇哇大哭的姐姐,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询问,小孩是冷了还是饿了?两人隔着门相互问答。

乳母话未说完,归有光便哭了起来,乳母也跟着哭了起来。乳母的哭泣可以看出,他的母亲对乳母是多么的好,是多么善良的人。

《先妣事略》中,归有光写道:

母亲“为多子苦”,成日忙于家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而“手中纫缀不辍”,乃至“劳苦若不谋夕”。

“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母亲虽成日忙于家务,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休息,但每夜都督促归有光背诵《孝经》,为他能正确地背下来而高兴,这幕情景深深地烙在归有光的心中。而如今仍然屈居牖下,功名未遂,有负母亲的厚望。

祖母的厚望,自己却屡次名落孙山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见归有光足不出户,向女孩一样呆在书屋里,满是关心,离开时轻轻关上房门。自顾自地说着:归家的读书人老是考不上功名,这个孩子这么认真,总该会出人头地吧。

祖母将家族希望寄托于归有光。她的祖父夏昶曾是永乐十三年()进士,正统年间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于是祖母特意把她祖父夏昶以前上朝用过的象笏送给他,希望他今后能够用上。

祖母是多么的希望归家能够出人才,光耀家族。可是谁曾想到,归有光虽学识渊博,仕途却坎坷。

妻子在困苦时带来欢欣与柔情,却好景不长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两次乡试失利时,归有光与魏氏结婚,让项脊轩再次温暖。魏氏是富贵人家小姐,却嫁到贫穷的归家,对于家务操持得当。

魏氏经常问归有光一些古代的事情,在旁边学写字。归有光便成为她的“百科全书”。每次回娘家,都向妹妹讲述书屋的趣事。

在魏氏心中,归有光是无所不知的,对于科举也是没得问题的。而归有光作为丈夫,也不想让富家小姐跟着自己吃苦,只能奋发苦读,早日高中。

可惜这样的日子不到六年时间,魏氏染疾身亡,归有光依旧是一介布衣。

结语

项脊轩是家族的影像,是人生的见证,也是生命的维系。

对于归有光一生,虽早年成名,但5次乡试榜上无名,8次会试皆落地,直到60岁才中三甲进士,当上县令。对于母亲、祖母、妻子的厚望,满是愧疚之意。

而立之年,高不成低不就,这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对此,也只能学习归有光一直不放弃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