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yù)修厥(jué)德。’”
释义:
一天,孔子闲坐着,学生曾参在旁边陪侍着,孔子说:“先王有最高尚的德行和最重要的方法,可以使天下归顺,百姓和睦,从上到下都没有怨言。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参连忙站起来回答:“我不聪明,怎么能知道这么重要的事情呢?”
孔子接着说:“是孝啊,它是所有教化的根源。你坐下,我告诉你。一个人的身体,乃至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能够做到不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道的起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直做人遵循道义,美名传扬天下,并以此给父母带来荣光,那么他就达到了孝的最高境界。孝道,开始于侍奉父母,然后是辅佐君主,最后是正直做人扬名天下。《大雅》中有句话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发扬他们的美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笔记:
这段读起来并不是特别晦涩,主要讲的是孔子对孝的整体理解。首先介绍了孝道对于君主治国的种种好处,然后说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孝是什么,需要人们具体做什么。很多人认为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讲太过迂腐,已不适用,但我不这么认为。
这段话最有名的该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了,很多人看到这句就联想到古人蓄发的故事,这都是后世强加的理解吧。孔子本就不是个迂腐的人,这句话他只是在强调爱惜身体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是母亲怀胎十月所生,所有正常的母亲都视孩子如珍宝,孩子有点头疼脑热,或磕磕碰碰,心里那种煎熬恨不能替他难受,我想每一位做母亲的都深有体会。在这个前提下,孝敬父母首先就要做到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医院新生儿科走访一下,孩子生下来,身体康健,没有缺陷,没有疾病,就是新生父母最大的愿望。而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健康依然会排在首位。许多父母并不要求孩子有多大成就,只要他健康就好,如果以健康为代价而得到一些东西,他们万万是接受不了的。
如果子女能够功成名就,使父母脸上有光,但他却没有保重身体,重病缠身,那么父母并不会因为他有所成就而感到欣慰,反而会因为他的身体而日夜唏嘘,这并不是孔子所说的孝道,所以一切孝行的基础就是保重自己的身体。
我认为孔子最有智慧的地方该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他没有把孝的终极目标落在君主身上,而是落在了自我修养上面。一件事情如果所有动机都是为了他人,那么人们一定做不好它;如果把动机落在自己身上,那么人们就有无穷的动力做好它。在孔子看来,最浅层的表面的孝行就是侍奉双亲,比这高一等的是辅佐君王,这可能就是孔子的家国观念吧,国是大于家的。但终极目的却是“立身”,用正直立身,用美德立身,提高自我修养,便能影响世人世风,便能有助于家有助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