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九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4分)
05:17我们看《乐记》,郑康成云:“名《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因为它所记载的是乐的义理,所以称为《乐记》。
可以说《乐记》是中国古代关于乐理最重要的文章。它详细记述了音乐的起源、作乐的方法以及音乐的功效,提出“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其中特别强调了要重视礼乐教化,认为礼乐对于协调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言行,达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这与《孝经》上“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是一致的。
古代圣王治理天下,运用礼、乐、刑、政,把乐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礼;中国传统文化也常常被称为“礼乐文化”,这说明乐教在国家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看经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音〕郑康成注说:“以宫、商、角、徵、羽五声相杂而和合成章谓之音”。也就是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单出则称为声。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物〕孔颖达《疏》曰:“物,外境也。”就是与我相对的他物,包括人、事、物等。
音之所以产生,是由人心,心动。而人心之所以心动,是因为外在的人事物使然。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感〕《说文解字》解释这个“感”,动人心也。所以我们也经常说感动。当然这个“感”,也有迷惑的意思。比如说《吕氏春秋·有度》上解释,有一句话:“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高诱注,说这个感,惑也。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专一、制心一处,就是因为外物的迷惑。所以这个“感”,又解释为迷惑。
〔形〕“形于声”这个“形”,犹现也,就是显现、流露的意思。
人心受不同外境所感而生起不同之情,于外便随之显现为不同之声。比如说,人心如果感受到死丧之物而兴动,于口则显现为悲戚之声;心如果感受到福庆之物而兴动,于口则显现为欢乐之声。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有“音”的兴起,都是由心而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受外境所惑而致。人心因惑于外境而情动于中,显现于外则为声。
《礼记·正义》曰:“此一节,论乐本之事,乐的根本,名为乐本者,乐以音声为本,音声由人心而生,此章备论音声起于人心,故曰乐本。”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