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一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6分钟)
那么《孝经》这本书的书名由来,根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就是说,这个《孝经》实际上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一种简说。
宋朝的邢昺在《孝经注疏》中说:“孝者,侍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可见这个“孝”就是侍奉双亲的意思,是侍奉双亲的名字叫孝。“经”,就是恒常力行的经典。
皇侃在《孝经义疏》中也说:“经者,常也,法也。”又说:“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经》作为教育任重而道远。虽然又有时代的迁移变革,金石可以消失陨灭,但是尽孝事亲作为恒常的行为却可长存世间而不泯灭。这是讲它的恒常不变。可为百代的规则模范,人生资粮,这是讲它可为效法。那么以上这段,都是讲孝作为教育,是可使恒常效法的。为什么可使恒常效法?因为孝本身就是性德,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一种德能。
我们看“孝”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这个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个“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所以子承老就是孝。看到孝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没有两个。如果你有两个这个观念,孝就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这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这就是“竖穷三际”。而从横的方面讲,我们讲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把这种友悌推而广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孝悌的教育,就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是无始无终的。这个就是“孝”字所代表的含义。
在明代,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何为而作也?曰:‘为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这个《孝经》,是为什么而做的?他做的目的是什么?做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古圣先贤以孝治天下的这种方法。这一治国理念,之所以为后代、历代帝王所奉行,就是因为它是出自于性德。唐玄宗也曾经亲自为《孝经》作注,并且刻石太学,下诏令天下家家户户都要收藏、读诵、学习、力行《孝经》。
那为什么以“孝”就可以治天下呢?我们看到现在天下并不太平,冲突矛盾不断地在升级。那么冲突的根源何在?其实究其根本,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家庭。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在家和父母、兄弟、夫妻相冲突,那么他走上社会,就会与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相冲突。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养成和顺的心性,他不知道用和谐的方式、和睦的方式、和平的方式可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所以这个也是习惯如自然。当然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本性和习性的冲突。
本性就是一体之仁,我不仅和父母、兄弟、他人,而且和天地万物、自然都是一体的关系,这是我们的本性。但是习性就是我是我、他是他,因为我的自私自利,所以就会和别人产生冲突,从根本上讲就是自利和利他、本性和习性的冲突。
你学习《孝经》是帮助你回归本有的自性,回归一体之仁,它能够化解冲突,能够达致天下太平。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