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生前孝死后孝的意义和区别是

对于生前孝、死后孝,民间有很多朴素的认知,人们常说的就是:生前孝是真孝,看得见摸得着;死后孝是假孝,做给别人看的……因此现在的人们,多鼓励生前孝而鄙视死后孝。那么,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1、生前孝确实是真孝写了《红梦楼》的曹雪芹,曾写过一首《好了歌》,其中的两句是: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用民间的俗话解读就是:只有恨心的孩子,没有恨心的爹娘,这是自古以来的通理,因此父亲健在时的孝顺才是真孝。那么如果做好真孝呢?古训已有:定省温清,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恐有恶声,以拂亲心。翻译一下:晚要侍奉就寝早要问安,冬天温被夏要扇凉。每做一件事,都要慰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告知父母。在家时,父母的欢乐我分享,父母的忧愁我化解;外出时,要告知出向,不要有恶行连累父母;归来后,要探望父母,了解自己不在时家人是否有恶语,不顺父母的心。2、真孝的含义要搞懂真孝的原则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赡养一天,时常依聚于父母,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真孝并不只是“常回家看看”那么简单,其实还有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归纳起来是五个字:敬、乐、忧、哀、严。这五个字的出自《孝经》,原文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其中的前三个字是对生前孝的要求,后两个字则是对死后孝的要求。翻译一下:居家生活时要对父母恭敬,饮食奉养时要心情愉悦;父母有病时心怀忧虑。以上是生前孝。对于死后孝则要求,竭尽悲哀料理父母的后事;祭典父母时要郑重严肃。所以,真孝的范围不仅只指生前孝,也包括了死后孝。古训对此的要求则是:生不能养,殁虽尽孝,未足为孝,生既能养,殁亦尽孝,方为至孝。意思是说父母在世不能赡养,去世后再尽孝,并不是孝顺。父母在世能赡养、去世后又能尽孝才是至孝、真孝。3、孝顺的外延要清楚现在有的人喜欢说:吃喝、用钱我都不亏着老人,节假日、生病了我都跑前跑后……但因为放松自我管理,工作中贪污或受贿,要么受了处理,要么进了监狱。这是孝顺吗?显然不是!所以,孔子解释孝顺时要求力戒:骄、乱、争。原文如下: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意思是:身居高位要职不要骄横,位居下层时也不要为非作歹,与人相处不要争强好胜。居高位而骄横会遭致祸亡,居下层为非作歹会被刑法处理,与人争斗会因兵戈相见殃及生命。孔子认为,骄、乱、争不戒,即便天天奉养父母一堆牛、羊、猪等肉食也不是孝顺。同时,传统文化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说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由父母所赐,不要随便损毁弄伤,这是孝顺的基本要求。想想现在一些人的所作所为,身上描龙画凤、到处打孔钻洞,基本的孝顺也没达到。而孝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说从孝顺父母开始,积极入世,在事业中有所成就,给后世和后人留下个好名声。4、不要误解了死后孝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讨厌死后孝,其实讨厌的是死后的大操大办,生前不给父母花的钱,死后又是卖高档墓地、又是大摆豪华宴席,显示自己的有多么孝顺似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死后孝,就这样被很多人误解了。死后孝的真谛是什么?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要严守家风,不辱没父亲的好名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不合乎理法的话不说,不合乎道德的行为不做;张嘴说话要选择以理服人,抬腿做事要考虑遵纪守法。自古传承下来的死后孝,实质就是要继承良好的家风、家纪,学习父辈的优良品性并将其传承下去。当然,忌日、清明的祭扫也是不可缺少的,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要求自己,同时也让下一代铭记……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死后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