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www.jpm.cn/article-70129-1.html一、书同文,但不是一种文谈起文字,大家都知道殷商有甲骨、周有大篆、秦有小篆、汉有隶书,其后又有草书楷书等。秦始皇统一天下,“书同文”之后,全国文字就是这一个文字体系的演变。换言之,汉字即是一个由甲骨金文草隶行楷接替传承的系统。哈哈,这真是大错特错!汉字不是这样的“一个”传统,它跟汉文化一样,是多元并立、交光互摄的。比如秦,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成小篆,到处刻石,并编了《仓颉》《爰历》《博学》诸篇,令天下传习之,故号称书同文了。可是许慎《说文解字》就说明了秦时在小篆之外还有许多种字:“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都是正式的,同时存在。所以不能说隶书是小篆的接替者或传承者。也不能说小篆是主要字体,因为各种字体各有主要使用场合,例如摹印多用谬篆、署书不用小篆、而大篆也未退场。《中国书法大辞典》在篆书之下,列出“杂体篆”一类,说是篆书衍生出来的书体,“殳书”“刻符”均列入其中。就是搞不清楚这种关系的误判。殳书、刻符、虫书、摹印、鸟书、署书,各有渊源、各有用途,不是都从大小篆一根树枝上衍生出来的。把他们视为“杂”,更是将之非主流化,非当时之实相矣!同样,陈振濂兄主编的《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认为,“秦书八体”中,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属于字体和书体范畴,而刻符、摹印、署书、殳书不是指字体,亦不是指书体,只是字体之运用。亦不知何所见而云然。刻符、摹印、署书、殳书怎么就不是字体了?八体之外,草书也有人认为秦时已有:“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是也。”如果这也计入,则秦书至少有九体了。二、未断绝的造字过程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字体吗?当然!唐韦续《墨薮》二卷中收有《五十六种书》一篇,又名《五十六种书法》,便明确说了古代传下的书体有五十六种之多。秦朝以前就有的,是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三、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四、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十一、周文王时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十二、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十三、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十四、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庾、王隐皆好之。十五、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十六、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十七、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十八、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阳鼎,即其文也。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二十、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申为素王纪瑞所制书。二十一、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二十二、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二十三、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关于这些字体的来历,韦续的讲法,我们当然可以说是附会或推测,但它明确指出了几点:一、文字自所谓“伏羲一划开天”或“仓颉造字”以来,一直在创造中,不断有人创出新字体。二、新字体,有些来自某人特殊悟解,如转宿篆是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象莲花未开之形;虫书是秋胡妻浣蚕时所作那样。有些则是旧字体的改造变化,如仙人篆,古已有之,李斯改为篆形。三、字体既经创出,多有流传,故至唐朝时还能看到这么多种,也还流传着它们的创造神话。四、这些字体,不相替代,所以各有传承,同时也并存于世,供人各取所需。例如大篆是周宣王臣史籀所作,复篆亦史籀所作,加上周文王武王时因鸟之祥瑞而作的鸟书,因鱼之祥瑞而作的鱼书,周之媒氏作的填书,伯氏所作殳书,周时所作小篆,孔门弟子所作麒麟书等等,周时竟也有八体以上,还不算周朝以前传下来的呢!他所讲的造字传说,未必可信,但他显示的这些观念却再正确不过了。秦汉以后同样这样发展着。三、书体猥杂的时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汉“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这是六种字体并行。此外又说“兴有草书”,则是七体。可是秦八体也还在,同时也要考试,纳入正式体制:“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可见一般人虽觉得汉代是隶书的时代,可是从政策角度看却颇不然,籀书大篆和小篆是最基本的,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古代文字也很被提倡,所以“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许慎自己的态度更是如此。他大骂流俗:“变乱常行,以耀于世。……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他所重视的是籀书和古文,所以要写《说文解字》来发扬古字。他主要用以确定字形字意的是小篆,辅助说明其造字之理法的即是古文籀文,而不是隶书。故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他认为“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所以他所谓的古文乃是籀文以外古代文字之泛称。他所认为的古文与籀文之关系,近人颇有异议,王国维以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古文与籀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无甚关系。近年考古挖掘铜器简牍甚多,许多学者又用《说文》古文与秦楚各地简文互证,认为颇多六国文字。另外就是研究“古今字”的人,在《说文》之外,另以通假字、异体字说字的古今变迁。其实后世所谓古今异体字,大抵就是由不同源流之字体构成的。如《汉书·五行志》:“故尧舜举群贤而命之朝,远四佞而放诸壄。”颜师古注:“壄,古野字。”《汉书·宣帝纪》:“鸾凤万举,蜚览翱翔,集止于旁。”颜师古注:“蜚,古飞字也。”《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今豹死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颜师古注:“蚤,古早字。”《汉书·元帝纪》:“冬,斩其首,传诣京师,县蛮夷邸门。”颜师古注:“县,古悬字也。”《汉书·宣帝纪》:“朕之不敏,惧不能任,娄蒙嘉瑞,获兹祉福。”颜师古注:“娄,古屡字。”这些异体字,各有渊源,后来都仍在用着,故就成为异体。韦续的态度,就是并存,不像古文经学家许慎这么抵触今体,所以他记述的汉代书体比许慎还多:二十四、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二十五、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二十六、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二十七、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徒隶之书,今正书也。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二十九、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三十、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瓘、索靖善之。三十一、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三十二、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三十三、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三十四、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三十五、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斯法焉。三十六、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三十八、蚊脚书者,尚书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三十九、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四十、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四十一、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四十二、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四十三、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四十四、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仲繇谓之章程书。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这算下来,就有二十多种了。其中既有传承,也有创造。四、造体与造字之消长魏晋南北朝的书体,据韦续说是:四十六、行书者,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四十七、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四十八、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四十九、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五十、八体书者,二王重变隶及稿体所作也。五十一、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五十二、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五十三、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五十四、外国胡书者,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五十五、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盘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五十六、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自汉代以来到这段期间,仍是旺盛的造字期,书法与造字活动相配合,新意迭出。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都参与其间。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等人的创新往往由旧处翻新而得,可是这时却还有一种纯新的元素加了进来,那就是《四十二章经》《涅盘经》等佛经传来的天竺书。这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梵文,一种是韦续没提到的汉译佛经中新造字。如昙、梵、僧、塔、刹、魔都是中土原本没有的字,依佛教义理而造。而“僧伽蓝摩”被简缩成“伽蓝”;梵文Para一词,原是超越生死的涅境界,起初音译作“波罗”,后被译作“彼岸”。“彼”既接近Para的Pa2音,也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世俗执着于“我”,所处的生死之境则为“此”岸,成为新词。这些新造字与新造词,是个别的,并非另一种文字体系,所以韦续没有把他们列入字体中,跟梵文的情况不同。然而,此后新造字体的活动便渐渐停缓了,大抵只是如汉译佛经之新造字。如吴景帝孙休的四个儿子都“名不见经传”长子孙(上雨下单,读如弯)、次子孙(上雷下大,读如公)、三子孙壾(读如芒)、四子孙(上亠下先夂,读如包)。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了《吴录》中孙休的诏书,说是为了臣民避讳方便,所以造了这等新字。武则天也是如此。《新唐书》说她造了十二个新字,《资治通鉴》说这十二个字其实是她的外甥宗秦客代造的。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赵与畤《宾退录》、佚名《宣和书谱》、明代谢肇淛《五杂俎》、郎瑛《七修类稿》、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等书则搜罗至二十一个。年在嵩山峻极峰石缝里又发现了一枚武瞾金简,上面六十三个字中有五个是以前没发现的当时新造字,所以总共有二十六个。帝王如此,秘密社会就更是如此。清初,洪门天地会起来反清复明,在广东的分支三合会,旗号便也有专用的自造字,是由“虎”字加其他文字组成。如公、侯、伯、子、男、春、夏、秋、冬、季、寿、合、和、同等,读音即读所加之字,并把这些怪字绣在旗帜上,用来分配部伍。徐珂《清稗类钞》,曾将这些文字收入了《会党门》中。西学东渐以来,洋学问洋福音进入中土,汉译佛经新造字这种方式遂大为风行,尤以化学用字为多。整体创造一种新字体的例子,相对来说就愈来愈少了。大约只剩三类,一是少数民族,如水书这样的。其组成方式可分为三类:自造字、汉语借字和新造字。其中,自造字所占比例虽不是最大,但由于它产生于水族内部,受外部干扰较小,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水族造字之初的特点,所以,可以对水书自造字和汉字进行比较研究。第二类是女性文字,即所谓女书。今存女书是湖南江永女性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写在精制布面(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单字共有个左右,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所关联的语言,则既不是当地流行的汉语西南官话,也不是瑶语,而是湘语永全片。另外,与汉字是语素表意文字,一个字基本上对应一个语素不同,女书是音节表音文字,一个字基本上对应一个音节。它与水书,可以说都是真正五十六种书之外的另一体。第三类则是日本的假名、西夏文、辽契丹文这些,属于汉族之外的异政权,参考汉字,自造新体。至于满族、蒙古族、藏族文字和回鹘文字,整个体系与汉字无关,恐要另当别论。只不过,韦续五十六种书中包括了外国胡书者、天竺书,因此我们好像也不能完全划出字体和书法之外。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