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41期诵读内容分享

“四九读书会”第41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在春风拂面,柳絮飘飞的3月28日上午如期举行。与同事们一起继续诵读学习《孝经》最后篇章的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书籍《孝经》

感悟分享如下:

1、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父母去世三日之后进食,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为父母的去世而伤害了孝子的健康。父母去世孝子哀伤得面容憔悴,但决不能危及孝子的性命,这是圣人制定的正确制度。守丧不超过三年,这是向人们宣示丧期是有终结的。

亲人过世以后我们一定心中很难过,心情受到非常大的打击和影响,“食旨不甘”甚至食不下咽。古人告诉我们要“三日而食”,到了第三天一定要开始进食,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教民无以死伤生”,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不能因为亲人离世,活着的人就活不下去了,这样就违反了生命的规则。

过世的亲人最大的期待,是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这样逝者才能安心。所以,活着的人,要化悲痛为生命的力量,把自己的生活、家庭照料好,更好地活下去。

“毁不灭性”,“性”指的是生命的本性、本源,不能因为哀戚之情伤害了生命的动力,这不符合人性,是圣人所不希望看到的。古人在丧礼方面有诸多繁复严苛的规定,现代人已在流程上作了大简化,但思念亲人的哀痛之心是没有丝毫改变。

一起诵读、学习中

2、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春秋两季按时祭祀,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爱敬之心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以哀戚之情祭奠他们。能够做到这些,人们的孝道就算尽到了,生前死后的义务都完成了,孝子侍奉父母的事情才算结束。

孔子的孝悌观重视血缘亲情之爱,维护了血缘宗法家庭的稳定,他把父母由生到死的过程与孝悌观结合,突出了亲人之爱与人性的和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理性开始觉醒,对祖先,鬼神畏惧程度减轻,祖先崇拜趋于理性。

孔子在以往侧重于物质生活奉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神奉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他还把血缘亲情扩展到社会伦理和国家政治治理,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政治秩序。

这些观点中强调情感的真诚和热爱,强调血缘亲情的道德义务,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学习与珍藏的。

现“春分”节气已过,4月5日即将迎来“清明”节气。清明就是重大春祭节日,是扫墓祭祀、缅怀先祖,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的日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它促进了家族成员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让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至今。

3、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所以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叫作违背道德;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他人,叫作违背礼法。

这句话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礼仪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尊重自己的亲人,爱护自己的家庭,不要背离传统的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家庭和睦、亲情深厚的重要性,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真诵读的同事们

三、结束语

人生至乐在读书,每周二上午,“四九读书会”与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你相约一起,诵读经典,修身养性。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一起来聊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