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频繁更迭的政权,以及兴废无常的官学,使私学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作为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学在传播学术文化、促进学术交流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社会,人们品评门第的高低,大多只看两个方面:官位和才艺。官位在门第品评中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才华技艺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爵位蝉联,文才相继”,这便是高门的标准。拥有高门大姓,担任显赫清闲的官职,享受“占田”、“免役”的特权,是当时士人追求的目标。然而,高门名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不能维持官位蝉联和世代相继的才艺,那么家门就会走向没落。因此,对于当时的士族家庭来说,出于维持门第的需要,都非常重视子弟的家庭教育,把它当作事关家族命运的大事件,六朝时期,儒家主流思想地位动摇,玄风炽盛,而佛道思想又有融合之势,如此多元的思想态势,使这一时期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既有伦理道德教育,又有学术文化和实用知识教育,还包括为人处世教育。一、孝悌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孝悌是传统儒家所倡导善良本性的根本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广为传承的核心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孝”就已经作为重要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士族的日常生活中。典籍《诗》、《书》、《春秋》等中均提到过,《论语》中亦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甚至还产生了关于孝道的专籍——《孝经》。两汉时期,“孝”被正式纳入政治轨道,正是由于它是巩固统治的德化手段,所以被历代统治者重视,对其进行大肆推广。古代中国的传统家庭一支非常重视亲族内部道德伦理观念的教育。除了对美好道德行为的追求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我国传统社会历来十分注重血缘宗法关系,这种血缘宗法关系的实质,是将复杂的政治关系附加在原本单纯的血缘关系中,使家庭成员在生活上和政治上休戚与共、关联密切。在这种社会宗法结构关系的影响下,竭尽事亲之道,维持家族内部雍熙和睦,就显得尤为重要,“孝”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注重实用知识的文化教育六朝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涌现,致使人们求学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的现象。玄学、文学、史学,甚至道学与科技等实用性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在士族家庭内广泛授业,且内容多样丰富。1、儒玄教育六朝之际,随着玄学思想的兴盛、佛教思想的传入,以及本土道教思想的冲击,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失去了以往“可与守成”的独尊地位,使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但是作为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思想武器之一,它仍是一些门阀士族的立家之本和获取社会地位的凭籍,为士人所推崇。因此,在六朝社会的家庭里,对子女进行经学教育,是很自然的选择。2、文史教育除了儒学、玄学、佛教育成为六朝家学的内容之一外,文学、史学、谱学等也成为门阀士族追求的新风潮。这些风尚的流行,是六朝士族释放自己,寄托苦闷心情的慰藉,也是六朝士族家庭根据社会需要,适当地调整自己家门发展重心的选择,它是六朝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的客观反映。3、艺术教育六朝时期,书法主要通过家学的方式流传,此时已经成为了一种高雅艺术,出现了很多书法世家。如南方一流高门大族琅琊王氏,其家族数代精通书法,出现很多大书法家。像琅琊王氏中的王羲之、王献之和王凝之等。以艺术实用、修身育德为教育目标的内容同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以孝悌为目的的道德培养相辅相成,不仅促进了技艺才能的继承,对于后世的家庭教育观也影响颇深。4、科技教育科技更是世代家传的技艺。六朝时期的许多家庭,更是将天文、历算、医学等知识作为家传技艺在家庭中教授。如南朝时期的祖冲之,他在数学、天文学上的诸多造诣就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史料记载,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曾担任南朝宋的大匠卿,其精于计算。在家学环境影响下,祖冲之博学多才,著有《九章算术》,编制了《大明历》。祖冲之的儿子暅之,自幼就跟随他学习算术,史称:“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祖氏祖孙五代精通历算,皆因受业家学所致。三、谦逊守成的人生观教育谦逊,即为人低调、不张扬。守成则是为官从政上的一种保守、谨慎态度,也可以说是明哲保身。传统社会官场互相倾轧,许多文人官吏不得不明哲保身,并以此作为处世哲学,教育子孙后辈。尤其在乱世时代,教育家们更强调这一点。六朝战乱不休、政局不稳,士族家长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家族内,即所谓重家不重国。相较于两汉,这一时期的士族家长们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