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斗争就会持续下去。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此次疫情的发展也是如此。《吕氏春秋》有言:“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张载在《正蒙》中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指对立面的斗争,“和”指对立双方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斗争的结果便是形成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面对此次疫情,要保持积极乐观自信豁达的态度。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独异于万物,一是因为人有伦理道德与智慧,二是因为人有主体性。尽管当前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是相信凭借人类自身的智慧终究能渡过此次难关。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天地造万物,但是人出现后因为具有能动性而可以与天地相并列。所以,“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善于“法天则地”的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中去,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荀子·天论》中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人为贵”不是让人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提醒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人跟万物一样是天地合气中生出来的一物,但这个物跟其他的物不一样。所以人应当有自觉性来管住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万物和谐相处。面对疫情,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规律,不得以私欲去破坏原有的生态链,干预自然界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应该“推自然之势”,即循自然之规律。《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为天地立心”,是北宋思想家张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张载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的表现,人心一动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因此,人必须时时修养自己,不能松懈。“为天地立心”要求我们要时刻省察自己,持守中道。被称为“十六字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要义之一。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应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承中正之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从此意义来说,道德自觉意识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贤者历来注重修身,以提高道德自觉,提升精神境界,培养理想人格,追求“人心”与“道心”的合一。在抗疫的这段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强身健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