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生活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互相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地接触和演变,最终融汇到中华文化之中。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大融合的代表时期。这种大规模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在接触中学习,认同中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往统一体的方向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淬炼之中成为各民族的文化基石。
生长于这一时期的元代少数民族文学家贯云石的作品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魄力与精神,其作品就展现了不少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贯云石其人贯云石(—),本名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又因一首《芦花被》诗而被尊称为芦花道人。他是生活在元代的中华民族杰出人物,虽然仅仅生活39年,但其一生经历非常丰富,在这39年里他从官到隐,分成两个阶段:
一、大德末袭父爵,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二、选择隐逸生活,从事文学创作。
贯云石对文学的贡献,不仅主要体现在散曲创作方面,兼及诗、文、词。究其一生,中华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给予了他平等思想。
元朝的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等级差异问题,虽然贯云石站在这个金字塔的顶峰,但坚决反对这种不平等的等级分类。而在中华文化中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思想,中华文化始终倡导的是人与人平等的价值体系,贯云石继承这一思想。
贯云石身在朝廷高堂,并未忘记人民的生活困苦,百姓安居乐业也是他的祈愿,为百姓求雨的《画龙歌》,就表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本主义思想。
其次,他和中华民族历代先贤一样,都有着追求政治清明的理想。贯云石在任武职守永州的时候,研读儒家思想的经典子集《孝经》,并亲自动手,反复推敲,把《孝经》译成了汉语的白话文。他想通过儒家经典子集《孝经》的推广,得到以儒治国的目的。
最后,中华文化赋予了他和谐天然的朴素人性,贯云石的前半生在朝廷度过,他厌恶世俗的强力的束缚,他渴望着大自然的纯净,追寻着大自然的朴素,因此通过创作了《芦花被》这样的诗歌来展现对世俗黑暗的反抗。
贯云石一生中无论为朝廷效力还是创作文学作品,他始终都保持内外一致,用纯洁、朴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文学创作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先进特质,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追寻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中“刚健有为”的积极人生态度和“贵和尚忠”的和谐与统一。
二、贯云石的个人经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贯云石之所以能够产生中华文化认同情感,并使他的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与他的家族,所交的师生朋友和个人仕途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
贯云石家族的特殊构成使得他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华文化环境,师友也很大程度上使得贯云石加深了中华文化认同情感,最后仕途经历更是使贯云石认识到中华文化才是实现抱负、追求美好的精神源泉。
贯云石一生总共出仕两次,而且每次出仕期间的管理方式都与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相一致。他第一次出仕结束武职生涯,并不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没有管理的能力,而是他认识到光靠单纯的政治管理是没有能够改变人的认知,没法把问题从根源上治理好。
中华文明体系很健全,贯云石认为只有被文化熏陶浸润才会更有力量,因此他主动的转向文职,希望各民族人民都能够接受这种文化教化。在他的文学作品展现着当时社会的真面目,他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对真正幸福生活的追求。
他的文学作品纯净朴素,他想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到更多的人,从心底上发生改变,被这种强大的力量所教化并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他认为,只要人能走上正轨就会有长久平安、和谐安宁、幸福美满的生活,并且会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这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中的“重人生”、“重和谐”是相一致的,可见贯云石的思想已经被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被熏陶。
三、贯云石的文学创作与成就贯云石的文学作品是贯云石把中华优秀文化精神融合到自己人生感悟中的集中表现。他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子集,在家人的正确引导下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接触,并对此文化产生情感,也被此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积累,他开始进行了文学创作,《元史》对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给予了肯定。目前,贯云石保留至今的作品有散曲小令八十八支,套曲十套、诗三十八首、词两首、文三篇和《孝经直解》一卷。这些作品中也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光芒。
由于贯云石从小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熏陶,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体现着中华文化中“虚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特质。虚静自然,淡泊名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质,也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论概念。
贯云石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他周围的人也都是被这种优秀文化所浸润过的知识分子。因此,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周围文人的影响下,他自身也具备了虚静自然,淡泊名利的特质,并把这种特质融入到文学创作中。
贯云石在担任武职和文职的过程中已经对朝廷的黑暗有所了解,认清官场生活的真面目后,他对官场险恶感到心寒,并辞去工作,选择隐居生活。
他在《双调·清江引》为题的散曲中开头便以“弃微名去来心快哉”直接陈述了主题。功名视为微名,体现了作者不追求名利的性格态度。
贯云石将来本来必定大有作为,但是他辞官而去,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自然比平常人的境界要高出一等。
淡泊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人精神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灵魂的典雅,真正淡泊的人,心态平和,不在乎名利,能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最终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显而易见,不仅是贯云石本人,还有他的文学作品也具备着这种特质。此外,贯云石的作品中还充满了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丰富意象,他把少数民族对音乐的热爱和中华文化进行交融,写作了很多音乐和文辞结合的散曲,并形成一种“豪旷俊逸、清新婉丽”的独特风格。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贯云石的其他作品中也涌动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贯云石所生活的时代是传统文化思想繁荣发展的代表时期之一,以儒治国、以道治身的理念也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
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