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风堂白白清浊抑菌洗液 http://www.bdfmall.com/bdfyp/1877.html这是一场知识性强、信息量大的国学泛谈,也是一场可靠度高、简明易懂的国学科学琐谈。独立文化人、自由学者周雁老师作客第期银湖沙龙,举行以“国学泛谈”为主题的精彩分享。周雁老师一直潜心研究国学,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和传播,以己所学,回馈社会,一直用心于做一个科学和文化的传播人。一、“国学”一词的来历为了更好梳理“国学”一词的前生后世和发展历程,周雁老师先从出土文物上的“中国”二字说起,引申出中华民族的“国家”概念。在传统的观念中,强调的是天朝上邦、华夷之辨,除此之外,全是蛮夷之邦。意识到有“外国”的存在,要等到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除了仁人志士林则徐,周雁老师将徐继畬视为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人。徐继畬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著作《瀛寰志略》中表达出自觉的海洋意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看到了外国的船坚炮利,也意识到外国体制与制度的优越性。近代中国历经一系列战争、屈辱,国难当头,国将不国时,方有“国学”。周雁老师指出,国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耻辱而诞生的,天朝梦碎,国学肇端。二、“国学”的基本内容结合古代文史知识,周雁老师从经、史、子、集四部带领与会嘉宾了解国学基本内容。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主要是道德伦理,意识形态部分,这是儒家文化的根本。而其中,方块字是基础文化。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主要是政治制度、历史传承等内容,多是天文地理、风土世俗。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是文化思想、实用技术,是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博物常识、神话传说。集部包括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等5个大类,也就是不包括小说、戏剧,仅限诗文的文学。从“国学”的基本内容中也表现了“国人”的观念和态度,周雁老师将此分为“神”的国学、“人”的国学和“文”的国学,并做了详细阐述。三、明晰《易经》的基本概念和词汇周雁老师对国学的一些比较晦涩难懂和神秘的部分,如“乾坤、阳阴、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占卜、筮卜、太极”等概念,做一个比较清晰的阐明。乾坤、阳阴始于人的天性,与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有关。生殖崇拜背后的基本常识与人类对繁衍一事感到重要且神秘的心理密不可分,这可从“德”字、“心”字、“祖”字的古文字演变过程中得到印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与八卦有一些互相对应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体与自然是同一个规律,即“天人合一”。河图、洛书是八卦的起源,“河出图,洛出书”。周雁老师重点介绍了陈抟。陈摶是北宋著名道士,其事迹充满传奇色彩,著述甚富,惜多亡佚,流传至今并且体现了他的《易》学的,是《龙图》及其序,这是一种抽象数字排列的图形。占卜、筮卜都是有关占卜的基本概念。卜是用乌龟去占卜,筮是用筮法棍去占卜。虽然龟卜方法已失传,但正因为有龟卜,才有甲骨文,才有今天的方块字。另外,没有龟卜,我们就无法发现商代的文化。周雁老师还简要介绍了筮卜方法,而对占卦的解读,需要精通古文字,否则说的是正确的废话。占卜可以视作一种概率,作为一种学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中国哲学”专业之下。太极也是易学的基本概念,最早出自《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太极是儒家的,而非道家的。太极一直有字无图,仅是抽象的哲学说法,直到宋朝初年,出现五花八门的太极图的样式,有周敦颐的,有陈抟的……以图形直观、形象、清楚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至于先有字,还是先有卦,周雁老师认为,文字一定比八卦出现得早,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理性结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先有具像,后有抽象。要记录八卦这种抽象思维、知识,一定得有具像的文字去记录,去整理,去说明,才能传承下去。四、对上古文化的正确认知进一步而言,文字和八卦都不是短时期内由某一个具体的人创造的。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分为四个阶段的:信史,疑史,传说,神话。伏羲、仓颉仅是象征意义上的人物,代表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个阶段。古代文献记载的人类远祖的事迹,大体上是神话传说,不能确信,我们得带着这种心理去看待这些事实。不过刨除明显神话的部分,如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仓颉四目等,我们能够从中窥测到一些大体符合现代科学结论的人类文明进步的痕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客观、理性认识上古文明的出发点。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密,从简陋到丰富,从肤浅到深刻,是一切文化的发展规律。周雁老师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句话的句读不同,解读的意思也不同,启发说,古代文化之所以艰深晦涩,不是因为他们深邃奥妙,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粗糙简陋,往往归于文字最本真的意义。前人思想,后人解读。《易经》尤为如此。所以,中华文明应该摒弃妄自尊大的毛病,面对西方科学文化,要有正确认知,求真唯实,是起码的学术品德。五、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和评价中国有没有宗教?有,但中国所有的宗教是“信而不仰”,什么都信,却从来都没有敬仰过。这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什么有用,就敬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此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的世界观叫“天人合一”,这与中国人的形象类比思维有关。中国人的信仰则是“敬天法祖”,这具有宗教的一切特征。中国人对天的敬仰,不讲道理,不讲条件,发自内心。天,是中国人的信仰。祖,指的是祖宗。中国人对祖宗的真正信仰,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信仰。人类有三大智慧,分别是理性智慧、人性智慧、感性智慧。理性智慧代表性的领域是科学,人性智慧代表性的领域是道德,感性智慧代表性的领域是艺术。科学求真,道德向善,艺术为美。这三种智慧之间,互相不干涉。而国学对人类智慧有什么样的贡献呢?对理性的智慧,乏善可陈。对人性智慧,良莠互见。对感性智慧,贡献良多。什么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对“神”的国学,要破除迷信,回归科学,这是理性的智慧。要摈弃感情用事,提倡理性思考;要摒弃妄自尊大,提倡知己知彼;要摒弃奇思妙想,提倡科学知识。对“人”的国学,指的是在人性智慧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局限、斟酌汰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去其腐朽。人文伦理、道德情操、去糟取精。历史经验、人物臧否,睿智良知。思想智慧、普世价值,借鉴学习。对“文”的国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散文笔记、戏曲小说,点点滴滴都是精华,这是最应该继承也是最容易继承的。“文”包括方块字和成语典故,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精华。西方的智慧主要靠科学思维,靠一些定理、公式进行传承。中国人则都通过一个个成语、典故继承下来。周雁老师还指出,“李约瑟之问”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科技”包括:科学和技术,这是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是抽象的,技术是具体的;科学是思想理论,技术要落到实处;科学追根溯源,寻求原理,而技术面对目标,满足需要;科学是探索不可能,而技术是完成可行性;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科学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技术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要回答“李约瑟之问”,就要将科学和技术分开看。答案呼之欲出,中国有技术无科学。因为在中华民族思维的DNA里,就没有科学的基因。无独有偶,凡是有象形文字的伟大的文明,都没有发展出科学来。为什么象形文字不行,而拼音文字可以——这是“李约瑟之问”的内涵。拼音文字通过语法的逻辑组合能形成意思,它天生就是逻辑组合的表达式。而象形文字是形象思维,五行八卦就是形象思维的高度集中提炼,把表层形象和底层逻辑联系起来,形成了绝对真理。所以中华文明的血脉缺少理想的、思辨的、科学思维的基因。六、对听众的忠告周雁老师最后告知大家,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学国学,因为你能接触到的国学,90%是假的,骗人的。真正要做的是学好语文,学好历史,当然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要是真正的历史。七、嘉宾互动主持人于长江老师认为周雁老师的课让大家受益匪浅,他非常希望能把周雁老师的课带到大学课堂,让学生们受益。嘉宾罗亦飞问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尤其是在执行层面干不过西方文化。嘉宾天籁感慨尽管我们的物质文明极大进步了,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还停留在过去,这是令人寻味的。还有嘉宾问比如秦始皇这样的暴君为何还能被称颂至今。这些问题周雁老师都一一给予了解答。嘉宾丘小海最后总结周雁老师的讲座是一场丰盛的常识普及课,告诉大家要用科学的思维看待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科学进步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跟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怎么说也不会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