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可以称得上在中国人人皆知的神话级人物,在西游记中以金蝉子转世身份呈现。历史上,玄奘确有其人,但他并非金蝉子转世,而实际上是唐朝的一个普通和尚。说他普通他又不普通。说他普通是因为他确实是一个普通人类,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做出了伟大的事情。玄奘为了求取真经,不远万里前往印度,一路上冲破了艰辛险阻,承受了千难万苦。最终获得真经。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从印度带回真经后。并未放纵享受获得的功绩。而是继续一心向佛,为普度众生的志愿。用了20年去翻译佛经。而他的这一经历更是被后人写成了故事,被人翻拍成各种影视作品,更是不少人的睡前故事都是以他为原型的。但是有趣的是,人们两相对比发现,玄奘广受赞誉不假,民众喜欢,津津乐道,但在正史里面却很少见。通过电视剧、小说我们了解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玄奘,可是真实的玄奘怎么样,我们并不了解。在小说西游记里面,唐僧取经是受了大唐皇帝的委托,同时也得到了观音菩萨的点化。目的就是去西方求取真经,回来普度众生。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任务必须玄奘去,而不是别人?是否真的存在金蝉子转世这个说法?难道真的是因为在神话中被大家熟知的金蝉子转世的原因么?其中的奥秘可以总结如下:一,唐统一后,社会环境稳定,文化迅速发展,为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此后不久,佛教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隋文帝与隋炀帝是父子,但是会成为一对十足的佛教徒,身为一国之君,还会拥有较高的权利,是可以将佛教精神发扬光大的,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不但对佛教进行了重新,还新建了更多数量的寺院。在君主的带领下,举国上下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或许是投君主所好,但是不可否认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人们纷纷涌入寺院,念经打坐,研读佛法。二、隋唐的政治理念比较开放,鼓励文化交流。不得不说隋唐时期的政治主张是非常英明的,没有闭关自守,也没有故步自封,文化的大门始终向世界敞开。正是有了这扇开着的大门,才有了佛教在中国传播交流的契机,也才有了此后的繁荣兴盛,一直流传发展到现在。三、玄奘背景深厚,打下良好基础。众所周知玄奘在官宦家庭出生,由于在家中排行老小,他父亲之前曾是隋朝比较有权势,后来自愿放弃官位,回到老家,在玄奘少年时,家庭十分富有,被称为当时的官二代。由于这样的良好家庭做基础的玄奘,才会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在他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非常聪明,并且头脑中装有许多比较渊博的知识内容。小时候他父亲为他讲解《孝经》。当他父亲讲到曾子避席的时候,只有八岁的他突然站了起来。整理好自己身上的衣服,恭敬的站在一旁,他父亲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玄奘回答如下。他说要学习“曾子避席”,在听到长辈教诲的时候,应该起身离席。听到这里,他的父亲可以说是更是对他寄托期待。四、坚定志向,勇攀高峰,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玄奘是有大志向的人,他不满足于原地踏步,除了日常的学习以外,他还周游全国各地,四处游学。在一次学习中,玄奘认识了一位印度高僧,和高僧的谈话仿佛点醒了玄奘,玄奘不再纠缠于书上的理论,而是身体力行,设身处地去体验佛法,他决定出境去求取真经。但当时的边境线并不太平,国家严禁人们私自出境,玄藏为了开始自己的旅行,便假装难民混入难民之中,偷偷离开长安,开始了他非凡的旅程。然而,他的旅途也不太平,更是经历了官兵的拦截、土匪的抢劫和荒凉地区的绝望。然而,这些都没有达到玄奘,他依旧坚定不移地走在路上。他曾经说过:“不到目的地,就绝不回头。”玄奘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从长安走到了印度。亲力亲为,脚踏实地的用步伐丈量了从长安到印度的距离,最终到达了佛教的发源地。他的到来,受到了印度国王和高僧的热烈欢迎。在玄奘返回时,印度国王曾经对他进行多次挽留,玄奘去意已定,就算再难也要返回大唐,虽然离开很长时间,但是玄奘始终未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深知祖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更需要他好不容易得来的佛法。唐贞观十五年,玄奘跋山涉水了5万里,历经了百余国,经历中亚,越过无数高山,从天山南路返回长安,将佛法带回祖国。玄宗一生致力于佛教,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缺少的伟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