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的尺度方面,我们还是要向古人借智慧

北京痤疮专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25.html

有人说,现在中国“敬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呈现出了两极分化:一方面,“爱幼”被官员和校长毁了;“敬老”则被倒在地上讹人的老太太毁了,人们因此变得冷漠。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悠久的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不能就此丢弃,还应该继续发扬。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还是要向古人借智慧、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首先说“老”这个概念,究竟多大岁数才算“老人”?根据《礼记》的记载,古代人50岁就算老人了,并且分为50、60、70三档。《礼记·王制》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结合周朝养老的实际来看五十岁开始不用服劳役,由乡里敬养;六十岁可以享受一个封国的孝敬;到七十岁呢,“养于学”,就是养在官学里,不仅让老人安度晚年,还让他们发挥余热,在官学里教育子弟,其实从历史上看,一般说起“老人”,还是七十岁以上的比较多。

比如周朝,年龄超过七十岁,在每年的乡饮酒礼上会享受到神一般的待遇。春秋战国时期,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仅自己免除赋税,还能同时免掉他一个儿子的赋役。这些观念和制度后来被儒家吸收和采纳,成为先秦时期“孝”思想的重要来源,不仅形成了《孝经》这样一部书,还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提倡。比如孔子就主张对待父母,不仅生前要孝顺,死后也要孝顺,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也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深,尤其是《孝经》,提出了一套制度性的敬老养老体系,从而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当然,这些还是以理念为主,真正把孝和敬老养老结合得比较密切,形成国家政策,而且施行得很好的,应该是汉代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王杖”制度。

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赐给七十岁以上的人一把木头做的拐杖,拿着这把拐杖的人可享受一些优惠和特权。汉成帝就下诏规定,执王杖的人,不论官员百姓均不能侮辱谩骂,违者治罪,出入官府可以慢慢悠悠地走;做生意还可以免税。有趣的是,这种权杖一般顶端把手处做成一只鸠鸟的形状,或者刻画上鸠的纹样,又称为“鸠杖”。据民俗学家考证,说是鸠这种鸟,吃东西从来不会噎着,而老年人吃饭什么的不方便,古代的食物又比较简陋,最怕噎着,所以用鸠做装饰,就是希望每位老人吃饭都不会被噎着。其实先秦时期对待老人是有等级的,有官职的人退休后,称为“国老”老百姓老了之后呢,称为“庶老”,两者的待遇是有差别的。汉代的这种王杖制度,则取消了这种差等,不论贫富、男女,到七十岁一律赐鸠杖,享受相关待遇。

这种待遇有时候是很高的,年甘肃武威出土一批汉代的竹简上面记载了两个这方面的案例,一个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另外一个说的是有一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什么刑讯逼供行为,但这位官员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这两个案例可以充分看出汉代对老年人的重视。汉代之后的历朝各代,基本上都有比较完备的尊老敬老政策,除了个别乱世之外,都能或多或少地实现汉代的设计。发展到清代,又出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敬老活动—千叟宴,就是皇帝请年龄大的人吃饭,因为都是六十以上的老人,所以又叫“千寿宴”。其实类似的活动从汉明帝时就出现了,皇帝请一帮老人吃饭,吃完饭还赐礼物、鸠杖等,唐代也有,但还是以清代规模最大。

比较著名的是康乾时期的千叟宴,共有四次,康熙两次乾隆两次,最多的一次有三千多名老人出席。一般千叟宴的过程是这样的:皇帝决定要办千叟宴,就在全国下发通知,选择符合条件的老人;然后国家出钱,指派专人专车把老人从各地送到北京;吃饭的时候,每桌十道菜,每道菜都有或者长寿或者祝福的名字,喝酒之后还要赋诗;散席之后,皇帝还会送给老人礼物,或者给个荣誉称号什么的,有时候席上的盘子碗杯子什么的,就随手赐给老人或者大臣们。当然,这还不算完,老人们吃饱喝足之后,最关键的是还要帮皇帝带个话回去,大意就是说: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崇尚养老尊贤,我们搞这种国家级的宴会,目的不是为了吃吃喝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嘛,也不违反“八项规定”,而是为了让大家守孝悌之礼,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环境,你们这些老同志回去以后啊,要做好宣传工作,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意思好好贯彻下去。

如《清圣祖实录》所载:“古来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知孝悌,则风俗厚矣。尔耆老当以此意告知乡里。”但是,古代的养老敬老理念也有一些比较负面的例子,比如人们历来推祟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非人性化色彩的例子。像“卧冰求鲤”,你说大冬天的冰冻三尺,脱了衣服躺在冰面上求鲤鱼,要是这个儿子冻死了怎么办?那他妈是不是也得饿死了,所以说,敬老,孝顺是要有个尺度的《弟子规》上说“父母责,须顺承”,这话也不见得完全对,你犯了错误父母要打你,你跑还是不跑?我看还是得像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说的那样,如果拿小棍子打你,那你就老老实实挨着;如果拿大棍子打你,那你得赶紧跑,为什么?万一不小心把你打出毛病甚至打死了,你父母还活不活?这时候你再不跑,就是不孝顺了。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敬老”也应该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像小棍和大棍一样。更重要的是老年人也应该有一种自我的责任感。比方说,公交车让座这是应该的,但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老年人能不能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呢?有一次我坐公交车,本来那天真的特别累,打不上车,好不容易找一座,刚坐下上来一老年人,鹤发童颜,刚锻炼回来,身体比我还结实,手里还拿一宝剑,你说我是让座还是不让?只能让啊。还有,大妈跳广场舞我觉得也很好,锻炼身体嘛,但是能不能不要在小区里,尤其不要在年轻人休息的时间跳,跳的话音乐也别开那么大好不好?不过现在有人发明了广场舞音乐耳机,戴上能好点。

我们都有一个终将逝去的青春,我们也都会有一个双鬓斑白的老年,有时候我走在马路上,看到车来车往,我最大的愿望不是什么玛莎拉蒂,而是能拥有一辆老年代步车,横冲直撞,不用遵守交通规则,谁都得让。如果每个人的老年都像代步车那样在我们的人生中出没,我觉得还是不敬也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