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饭,都是一些亲戚,坐在饭桌上一起吃饭也都是不怎么见面的亲戚有的时候连名字都说不上来。但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比我稍微大一点的女生,对待妈妈的态度让我非常的震惊。这种的态度,就像妈妈在批评孩子一样,但是实际上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生对待快要退休的妈妈的态度!坐在饭桌上的我真的让我为之非常震惊!而她的妈妈听到的女儿的呵斥也只是微微一笑沉默不语。
家庭的教育固然有很大的关系,而导致这样一位三十岁的女生在当着众人的面说出这种言语,而没有丝毫的羞愧。
这个社会有个词语很流行叫做巨婴。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但是总是对待自己父母总不能够满足,而不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父母总是不断对自己的孩子掏空了自己。先是抚养长大,然后又是车子房子。父母一直活在压力之下。但是孩子一直活在舒适区,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父母就应该这样。
一般来说,我们在上大学,工作以前,基本上都是住在父母家里,父母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登上了大学。或者出来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从父母的家里搬出来,住到集体宿舍,或者出租屋,等到我们成家以后,又会有一个独立的小家,一个独立的生活环境。而且还有可能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
曾经有一次,从上海参加展会回来,约好了和好朋友一起聚聚吃火锅,聊天很是开心。但是打开手机无意间刷到一个朋友圈。看到平时不怎么发朋友圈的妈妈发了一一条朋友圈。动态是这样写的:一晃孙子都已经六个月了,不知不觉又多了几缕白发。看了顿时眼睛就湿润了,本来很开心的心情也变得很糟糕。就觉得结婚以后一直和老婆住在一起和爸妈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次去国外出差,到达的时间都是凌晨,每次落地或者到了酒店总会收到爸妈的消息问到了没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这样,哪怕我们再大,哪怕我们做了父母,我们都是他们的孩子。
就像马云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希望你不好,唯独只有爸妈希望你们好。当我经历过职场开始工作以后,发现这句话确实是对的。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帮你的只有父母,别的人都会离你而去。
我发现,按照中国的传统,孝里边最重要的事情,一是顺,二是养。
顺指的是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听话。当然,顺有一个小例外,父母某些事情讲得不对,或者做得不对,子女要直接给出建议,要让父母去做对的事,不能陷父母于不义。除这一点之外,其它的都必须顺,老人说什么就得是什么。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父母没有违法乱纪,他们说什么都得听;但如果是违法乱纪的事,子女不仅可以不听,还要建议他们、阻止他们,否则就是陷父母于不义,这也是不孝。
养就是子女在中年的时候,一定要在生活各方面,让父母能够生活得更好,少操心,心情好,安度退休生活。
《孝经》里有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不仅要求儿子「修身立业」,还要他结婚生子,让家族后继有人。
此外,子女跟母亲的关系,和跟父亲的关系,还有点不一样。过去《二十四孝》讲孝的故事,其中至少20个故事,讲的是儿子跟母亲的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当中的孝,实际上更多的是母子关系。
在传统文化里,子女,特别是儿子跟母亲的关系中,体现儿子是不是孝顺的,大体上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当然就从字义上来说的,听话,她说什么就是什么。除了不能陷母亲于不义,其它的都得听,哪怕是后妈也得顺。《二十四孝》里就有一则故事写到,晋人王祥的后妈大冬天里要吃鱼,他怎么办呢?卧在冰上,用体温把它融化开,然后抓到一条鱼给后妈吃。虽然后妈对他非常不好,他也要顺。除了不能陷母亲于不义,剩下的都得顺,无条件服从。第二件事,不能跟母亲算账,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中国的文化,母亲是大家长,所以子女是从属于她的,跟她算账就叫不顺,叫不孝。第三件事,如果家里边有纷争,有些事不能到邻居那里说,不能让别人看家里的笑话,让母亲脸上无光.吃饭的这个女生妈妈虽然沉默不语,但是脸上无光是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很尴尬。
我们有的时候在想和父母生气的时候多想想父母曾经为我们做过什么,爸妈都说就会和我们过半辈子,剩下的半辈子要我们自己走,时间过得很快,多些陪伴,多些理解,多回家陪爸妈吃顿饭,哪怕你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