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常谈导读

朱自清

年春期八下语文新教材已经出炉,《傅雷家书》已被朱自清《经典常谈》替换。

[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于年11月22日,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年开始发表诗歌。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朱自清一生著作颇丰,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经典常谈》是流传几十年的经典之作。

《经典常谈》写于年,历经数年而成,作者用十三篇文字介绍了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名著示例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以普通人说话的大白话方式,娓娓道来,不管你有没有学过古文,一看就懂。

[本书目录]

?  序

第1章:《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第2章:《周易》第二

八卦是圣物,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

第3章:《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第4章:《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经典常谈》版本示例

第5章:三礼第五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第6章: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第7章:四书第七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第8章:《战国策》第八

“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第9章:《史记》《汉书》第九

《史》《汉》二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第10章:诸子第十

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

第11章:辞赋第十一

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第12章:诗第十二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第13章:文第十三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  附录

?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意义所在]

《经典常谈》可以算中国古代文学入门之作。

首先,先生所采之博、所择之精,基本涵盖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手头没书,如果没记错的话,十三经除《孝经》和《尔雅》都详细介绍了;史书则介绍了《战国策》,对比了两部良史《史记》与《汉书》;子、集两部因其庞杂,只略作梳理,但基本脉络和重要典籍都有所体现。这样看来,《经典常谈》岂止文学——经学、史学、文字学都囊括其中,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入门书也不为过。这些背景知识和学术常识,对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自然有所裨益。

其次,看目录可以发现先生前后编排颇有讲究。如上所述,这本书大体上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序。奇怪的是,《说文解字》并非十三经,却位居开篇,可见作者别有用意。实际上,先生自己在第一章写道,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敲门砖(大意),无怪乎《说文解字》在他看来如此重要。这种治学次第,中国古代文学的初学者尤其应当牢记,以免误入歧途。

最后,还应当指出,《经典常谈》限于篇幅和体例,仅是一部精彩的入门书。由此激起我们阅读原典的兴趣,教给我们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才是先生的初衷吧。

朱自清和父亲¥3正版经典常谈人民文学朱自清课外书淘宝月销量旗舰店¥12¥22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