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来源
男孩派(洞见旗下账号)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最近,宅家隔离,陪孩子一起重读《西游记》,却窥见了新的天地。发现这部名著里竟潜藏着深刻的育儿道理:父亲越严厉,儿子越叛逆。《孝经》曾说:孝莫大于严父。从古至今,在中国,“严父”是爸爸教育子女的传统形象,也是人们认为教育好子女的必要的相处方式。但父亲们却常常误解了它的含义,将严字泛泛地理解为简单粗暴的棍棒式教育。因此,教育出的子女往往很叛逆,对亲情也很冷漠。《西游记》里就有这样两对父子关系,因为爸爸错误的严厉式教育,最终分道扬镳,令人唏嘘。《西游记》八十三回里,原文有一幕让人忍俊不禁:孙悟空误会金鼻白毛老鼠精是托塔李天王的女儿,想找他算账。李天王一时气不过要打孙悟空,哪吒却上前用斩妖剑将他的刀驾住。其实,他只是想让父亲冷静一下,没想到这个动作却让李天王大惊失色。只见他赶紧向塔座取了黄金宝塔,托在手里后才问哪吒:孩儿,你以剑架住我刀,有何话说?原来,哪吒曾抽了龙王儿子敖丙的筋,犯了滔天大罪。李天王怕受牵连,想要杀了他,哪吒一气之下决定削骨还父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后来,佛祖救了哪吒一命,让他起死回生。哪吒得了性命后,又想回去杀李天王报剔骨之仇。李天王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以和为尚,赐予他一座黄金宝塔,这座塔代表了佛祖,并让哪吒认塔为父,从此哪吒见到塔就不敢起杀意。这也是原著里提及哪吒的父亲总是托着塔,被人叫托塔李天王的原因。那天,哪吒拦住父亲时,刚好李天王手里没托着塔,怕哪吒报仇,才会如此慌张。在哪吒面前一向威严的李天王,没有佛塔傍身却见子如鼠,实在令人唏嘘。其实,哪吒报的不仅仅是剔骨的仇,而是父亲的那份绝情。虽然杀人之心不可有,但哪吒也是为了自保,才闯下了杀身之祸。而李天王却无视问题背后的原因,对哪吒严加惩罚。事后也没能和孩子取得和解,只能借佛塔震慑,找到一点点父亲的尊严,这样的父亲早已名存实亡。心理学曾指出:父母表达愤怒,试图通过惩罚威胁来树立威信时,孩子会产生羞耻情绪,也许会开始认为自己是坏人。孩子犯了错,如果父母高高在上往外推,孩子心理就会认为,自己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很容易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从此踏上“逆子”的不归路。无独有偶,白龙马也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他的亲爹西海龙王敖闰和李天王也是同款爸爸。《西游记》第八回里记载,菩萨在为唐僧物色徒弟时,正好听见空中有一条龙叫唤。菩萨问:你是何龙,在此受罪。他跟菩萨说:我是西海龙王敖闰的儿子,因不小心纵火烧了殿上明珠,父王一生气,告了我忤逆,五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菩萨见状,跟玉帝请示后,才饶了他的性命。把小白龙送到深涧中,安排他等取经的唐僧来,变做白马,为唐僧做个脚力,上西方立功。这就是白龙马的由来。而此后,小白龙跟他的父亲便再没任何瓜葛。记得,在取经的过程中其他三个师兄多少都有想回自己老巢的念想,而小白龙从来都没动过这样的念头。取到真经后,小白龙更是化为龙身盘绕在灵山门口的华表柱上,与父亲永无来往。小白龙犯了错,菩萨尚且能饶他一命,但他的父亲却连缓和的余地都不给,直接就给告了,实在是绝情。也许,从他被父亲大义灭亲那一刻开始,心就已经死了。从原著的细节中,就能看出西海龙王平常日理万机,甚少和小白龙有交流,根本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可儿子犯了错,却要端起父亲的架子,行使权利给予严惩,实在不能让人心服。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平时对孩子总是不管不顾,一旦闯祸就一把将他推出去。甚至会辱骂: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仿佛这样做,就能给给别人一个交代。而用严惩的方式就能证明自己尽到了父亲的义务。其实,这是为了推卸教育责任,维护自己面子,简单粗暴又自私的行为。武志红曾说:永恒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有时高位,有时低位,能有动态平衡即是平等。父母毕竟要发挥父母功能,而且父母是经验丰富的成年人,有时需要处于权威位置,没必要非去处于低位。关键是觉知自己,别总刻意强求高位。做爸爸的更应该有这样的觉醒,可以试着从这几方面检视并修正自己:1.做严父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曾经《少年说》里有一位男孩的爸爸是名边防战士,他曾立下过很多军功,可当他退伍回家后,想弥补对儿子的陪伴时,儿子却很抗拒。孩子哭着喊:我不是你的士兵。原来儿子控斥爸爸的棍棒教育给他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只要我哪点做的不好,爸爸就挥拳而来,我连话都不敢大声说。男孩发自内心地希望爸爸能和他多一些沟通和交流。尹建莉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父母的“权威”不是靠立规则,强迫孩子服从来确立的。那样树权威,本质是成人持枪凌弱、以大欺小,可能会获得孩子表面的“顺从”,却会让孩子在内心更鄙视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种子。爱孩子,要先从付出开始。很多爸爸在生活中本就缺席对孩子的陪伴,一出现就套上严父的角色,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简单粗暴地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这是一种情感暴力。只有爱孩子的父亲,才会有爱父亲的孩子。爸爸要多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