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博母亲一笑引发四国大战,孝经是如何不正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随人类进入婚姻家庭阶段,渐渐产生了孝观念、孝行为和孝文化。无论是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还是西方的文化,亦或是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处处闪现着孝文化之光。

01孝的“正经”

《吕氏春秋》指出:“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我国历代帝王都特别推崇《孝经》;而在西方孝顺父母还有固定的节日——“父亲节”“母亲节”;宗教中的孝文化以《圣经》为例,上帝给人类社会颁布的十条戒律中的第五条就要求“孝敬父母”,基督教教义更是明确要求基督徒“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中国对孝文化尤其推崇。自西周开始重宗法血缘,为维护宗法制度,形成“家天下”的统治体系,“孝”观念逐渐盛行,开始与道德、政治、刑罚联系,在社会治理、政权统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被作为衡量人品行道德的重要参考,在人才推荐、选拔官吏、治理国家中,是否孝顺是加分项或者扣分项。因为古人认为孝顺父母的人,必然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能够担当大任,挑起重担;古人还认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要有同情怜悯之心、怜爱之心,能够以己度人,关爱天下子民。

02孝的不正经,被念歪的孝顺经

孝属于思想观念,同时也是行为规范。但是在现实中,有相当多的人,把“孝顺经”念歪了。

春秋时期的齐顷公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齐顷公接待了四国家的使臣,但被三个体格清奇的使者震惊到了,晋国使臣郤克、鲁国使者季孙行父、卫国使者孙良负。

齐顷公接待了四国家的使臣,但震惊到了,这是为何?按理说齐国是春秋时期军力强大、实力雄厚的大国,齐顷公身为一国之君,格局高、眼界广,什么稀奇事、奇妙人见得多了去了,可谓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各国到齐的使者更是见过不计其数,可独独这次被震惊到,《东周列国志》上说是“齐顷公看见四位大夫容貌,暗暗称怪”,齐王为何如此反应如此之大?他感觉的“怪”,怪在哪里?

怪一:四国使臣体格清奇,身患残疾。晋国的使臣郤克是个独眼龙,一眼瞎,只有靠着一只眼睛看人。鲁国的季孙行父是个秃子,没有一根头发。卫国的孙良夫是个瘸子,两条腿不一样长,走路一高一低,一颠一跳,走姿颇为滑稽可笑。曹国的公子首是个驼背,罗锅高顶,走路时不似常人目视前方,而是本能地低头,卑躬屈首之态甚是缺乏端庄之像。

怪二:四国残疾使臣都是各国要员,身居高位。晋国的使臣郤克是个自身有智、手中有权的厉害人物,他博闻多能、惠而内德、智能翼君,职掌晋国上中下三军里的中军,这是晋国最强大、最为国君所信赖、所重用的一支军队,是晋国的第一元帅,是个跺一脚大地都要振三颤的角色。鲁国的季孙行父是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大权在握,又克勤近邦,还高风亮节,深得君心、民心,是个做事前会充分谋划,谋定而动,三思而后行的人。卫国的孙良夫是世袭爵位,孙家是鲁国名门望族,祖上积累多年,孙良夫位居卫国上卿,两朝元老。曹国的公子首就更牛了,他不光是曹国大夫,更是出身王室,是曹宣公之子,曹成公之兄。

03齐王视国家外交如儿戏,设宴做局只为博母亲一笑

人生就是这么巧,没有早一天,也没有晚一天,就在同一天,四个体格清奇、大国要员一起出使齐国,共聚一堂,有那么一瞬间,齐顷公觉得自己自己穿越时空了,不是在王宫恢弘大殿中接待各国使臣、商议重大国事,而是在残疾院里,同四肢不全的人打交道,因此才有了齐顷公的暗暗称奇。

齐顷公碰上这一八卦事情,就将国事当八卦说与母亲听,想博母亲一笑。原来齐顷公母亲自丈夫齐襄公死后,情伤不已,日夜悲泣,患上了轻度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很难开颜一笑。齐顷公是个孝子,侍奉母亲极其孝顺,为缓解求母亲一笑,经常拿民间街巷逸闻趣事、可笑八卦、稀奇古怪,博母亲开心。这次四国残疾使臣同聚齐国的奇事,齐王自然不会漏过。

于是在下朝回宫见母时,告知了母亲萧夫人。萧夫人听了是觉得好笑,但觉得又有些许不信,毕竟四个残疾人好找,四个国家使臣都是残疾人的却不好找,更别说同时来到齐国了,萧夫人以为是儿子哄自己开心的假话,于是就要求当面一看究竟。

齐顷公为了哄母开心,就破坏礼数,在国家公宴后,又在宫内花园设私宴款待,让母亲居高处崇台之上,帷幕之中窥视。为了让母亲彻底开心,齐顷公根据自己意愿,额外“加彩”,给每位残疾使臣配备了同型好车夫,比如郤克是独眼龙就给他配的车夫也是独眼龙,其他人也照此标准配备。

04齐国太后高台嘲笑他国使臣,为战事埋下隐患

齐国太后在高台之上,看到两个独眼龙、两个秃子、两个罗锅、两个跛脚,乘车徐徐而来,体态各异,滑稽可笑,不由得哈哈大笑,再加上侍从宫女若干人,笑声动静过大,穿帷幕而出,被四国使臣听到,心中起疑,私宴之上,草草数杯酒后就离席了,回去后立马着人打听,果然是被证实被戏弄嘲笑。

于是四国使臣互通消息,商议后,都认为齐侯故意凭借大国威望,戏弄他国使臣,供妇人观笑,伤了各国使臣来齐过睦邻修好的本意,是对各国的羞辱和轻视,纷纷表示,不报此仇非男儿。连夜整备行李,天明之后,不辞而别,各自还国,伺机攻打齐国。

几年后,齐顷公主动找茬,进攻曹国,于是晋、鲁、曹、卫国这些受齐顷公嘲笑过的国家借机联合,与齐国交战于鞍,史称鞍之战,齐国被痛扁,四国盟军长驱直入,侵入齐国本土,烧杀抢掠,直抵齐国都城临淄,志在灭齐。齐国几经艰难,才最终免除各国怒气,得以退兵保国。

春秋无义战,在哪个拳头说了算,武力称雄的时代,大国为了巩固自己霸主地位青山永驻,频频拉拢小国,小国为了避免亡国,依附大国,夹缝中求生存,各国之间经常互相派遣使臣表达政治意愿,并且也非常敬重使臣,既是两国交兵,也不斩来使。可是齐顷公这个愚孝子,为了哄母开心一笑,拿国家外交当儿戏,轻视嘲笑使臣的身体残疾,最终结下仇怨,被人逮住机会,狠狠报复,自己差点灭国。

05今人孝顺父母时候,也要有是非对错独立判断

孝顺是好事,但是缺乏自身的独立判断,特别是是非对错判断,为博母亲一笑,一味顺母亲意,齐王设宴做局最终引发四国大战的愚孝误国、毁家。萧夫人一笑引国战,钢铁直男的爱能放纵到多大?

齐王是个孝子,但是绝不是个称职的国君。如果春秋时期有国君年度绩效考核,齐顷公绝对是考核不及格的。

愚孝其实就是对孝顺的一种片面的认知,想当然觉得父母抚养教育自己坚信种种,十分不易,只要父母有要求,就要尽全力去满足,一味地去顺从、去执行父母的要求或意愿。在这中间,子女自身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不去客观衡量顺应父母意愿的行为是否是对的、是否尊重甚至伤害到他人、是否违背了公序良俗等等,因此许多孝顺被念歪,成为愚孝,而本质上说愚孝是对孝顺一种偏激的行为。

现代社会,在孝顺上是否还有偏激行为?有的为了孝顺父母,不尊重妻子,一味让妻子在父母面前委曲求全,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悲剧。有的为了孝顺父母,但又自身懒惰,就指示配偶甚至兄弟姐妹去干体力活、下厨房做饭,他们孝顺不是靠自己身体力行,而是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通过奴役使唤他人来实现,给他人生活带来麻烦。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中国孝顺文化的本意。孝顺很重要,但不要愚孝,要有是非独立判断的孝顺,要身体力行地去感恩,别让本来亲清四溢、给人力量的孝顺,成为生活的一股寒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