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年,已经做了二十几年乡镇公务员的王重阳,见了两位穿着奇特、长相怪异的人,疯疯癫癫地从他眼前过去了。这很像《红楼梦〉里甄士隐碰见赖头和尚跛足道人时的情景。王重阳当即对这两人表示出了兴趣,跟着他们走出了甘河镇。这两个怪人教给他许多道教的口诀。
王重阳稀里糊涂过了二十几年,这下子醍醐灌顶,悔恨自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等定睛细看时,发现两个怪人早化作一缕青烟飘去。王重阳回去后便觉得人生不该这样就开始悟道,七年苦行僧式的静坐深思,让王重阳对佛、道、儒三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出佛、道、儒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著了大量作品。他注重修身养性,《重阳立教十五论》成为后来全真教的经典。这时候的王重阳已经在陕西有了一定知名度,许多人都信奉他的理论。
七年后,王重阳觉得理论思考得差不多了,需要出去走走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于是大定七年,也就是公元年夏月,王重阳离开自己的小茅屋,准备游说一番,顺便传道授业解惑。当然,如果上天眷顾收几个得意弟子,将来继续传道,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可师徒之缘,那是需要修行的,他对此并未有信心。
但这弟子资质一般。在山东传教期间,王重阳又相继收了丘处机、谭处端二人。丘处机、谭处端二人便跟随王重阳在山东到处宣扬教法。
不久,三人便遇到了马钰。王重阳劝马钰学道修真,马钰对王重阳的学说很感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谈了很长时间。后来,马钰便请这三人到自己家长住,继续讨论修真问道。王重阳一行在马钰家里谈论了数天,感觉依然未尽兴。马钰逐渐被王重阳的高深学问所折服,于是决定跟着王重阳问道。
这时候,他们便在马钰的住所里挂了块牌,曰全真。从此全真教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不久,王处一、郝大通也投入到王重阳门下。王重阳的理论受到很多人追捧,全真教开始兴盛。这时,宁海周伯通,颇有家资,也受王重阳理论影响,便出资在宁海修建庵堂,名曰“金莲堂”。王重阳和六个弟子就在此处传道。后来,马钰的妻子孙不二也成了王重阳的弟子。
公元年,王重阳去世。全真教落在七个弟子手中。这七个弟子中,最有悟性、成就最高的当数丘处机。
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道德经》为主,《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注重修身养性,注重内在。特别重申三教合一的理论,非常适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工作。加上当时金允许有这些宗教的传播,并给予肯定。到了丘处机手里时,全真教已经发展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大教派。金后期,朝政混乱,也不愿意搭理这些教派了
安顿了王重阳后事后,全真七子继续修炼。丘处机隐居磻溪、陇州龙门山潜修长达十三年。这十三年间,他不问世事,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与当地的文人学士来往密切,相互畅谈,互取所长。丘处机声名大噪,许多信徒名而来。
公元年,金世宗下了一道圣旨,召回丘处机,让他到金国北京官观(官方纪念馆)塑王重阳的像,用于官方祭奠和宣传。这对于丘处机来说是很乐意的事情,官方很重视王重阳,那足以说明全真教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丘处机在北京修完王重阳纪念馆后,还住持了“万春节”醮事。关于这个万春节,是金世宗时期专门为了祝贺皇帝生日而举行的节日。醮事,就是道教徒做的法事。此后,丘处机声名大噪。
三年后,丘处机回到了故乡山东,并在故乡继续清修。金章宗还为他清修的地方赐了一块匾额,题为“太虚观”。在山东期间,丘处机多次到崂山清修。公元年,王处玄去世,丘处机接任全真教第五任掌教,开始致力于全真教的扩大与发展。此后二十四年,都是他在掌教。后来,丘处机成了全国大明星,当然,他依靠的是推崇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本事,而非颜值。
鉴于此,金章宗与宋宁宗都下旨,请丘处机到开封和临安一叙,但丘处机都推托未往。公元年,成吉思汗派人请丘处机到西域见面。丘处机分析了天下大势后,觉得将来天下必归成吉思汗所有。于是,七十三岁的他,全然不顾身体,只身前往西域面见成吉思汗。两年后,丘处机见到了成吉思汗。
次年,丘处机请归,成吉思汗让护卫一路送行至宣德府,也就是今天河北宣化一带。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根据丘处机这一路上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了《长春真人西游记》,流传于世。
当然,除了全真教,文学艺术在金国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度,成就也比辽国要高。特别是出了元好问这样的大文学家,让金代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金代文学,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文学,主要是靖康之变后,一些中原文人士子被掳入金国,他们思念故里,又回不去。他们将靖康之变后,那种国破山河碎的痛恨用诗作表现了出来。这些人主导着金国文化主流,而这些人当中,以宇文虚中、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当然,还有一部分,便是金灭辽后,辽国一些文臣进入金国,如韩昉、左企弓、虞仲文等。这些辽宋文人,在金初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金国。
清代庄仲方在编《金文雅》(金代作家作品选集)的序言里,就提出了“借才异代”的概念,表明金国此时的文化几乎是异国人创造的。
到了金国中期,一些在金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也崭露头角,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等,他们成长在金国,受汉文化影响,他们的作品里,既有汉文化的含蓄,又有女真人尚武的特点。到了金后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成就非凡的文化人,他们纵论国家大事,文学创作已和汉人无异。比如以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元好问等为代表的金国本士文人,其中元好问成就最大。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及第。元好问所处的时代,正是金国末期,国家极度不稳定。他年中进士,两年后,又中了宏词科。金国很重视修史,初露头角的元好问便被派到国史馆修国史。
年,金国亡,元好问回到家乡,潜心学问成了金末元初影响力最为巨大的诗人。
元好问的诗歌现存一千四百余首,在金代诗人里不仅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元好问的诗歌,已经与中原汉人的诗歌没有区别。他最为感人的作品是金亡后,写的丧乱诗,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除了诗歌,现存的作品里还有词、散曲、散文等著作,现存词三百八十余首,散曲六首、散文两百五十余篇。
他的词,也写得缠绵悱恻。比如这首《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凄婉,苍凉冷清。捕获了一只大雁,却想到了它的另一半,那万里层云后,谁陪着它再飞过?凄凉中不乏柔情,可谓爱情词中的荡气回肠之作。第二节,由旅居荒村,想到了人生千古事,却没有迁客骚人一起痛饮,暗含知音难求之意。“雁丘词”这个意象,也重新被元好问赋予了活力。
金代末期,戏曲开始有了大规模发展,并一发不可收拾。现代人更喜欢将这种戏曲叫元曲或者元杂剧。这种杂剧在金国时,就已经发展成形。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对后来元杂剧的成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金国时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唐传奇《崔莺莺传》,利用宋金民间讲唱艺术形式,成功塑造了结构雄伟、情节跌宕起伏的《西厢记诸官调》,对元杂剧的成形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用开山之作来表述也不为过。
结语
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大量的戏曲家。著名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均出生在金国末年,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金代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为后世做了铺垫和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