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复制的主要形式之一。佣书者受雇于人,以抄写书籍为业,在换取佣金的同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佣书作为一种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必须擅长当时社会认可的标准书体。佣书对有志于学的人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为知识积累和进身入仕准备了条件。对绝大多数佣书者来说,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全靠人工抄写。这些人受雇于贵族官府、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之抄写书籍以换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古代的班超、阚泽、刘芳、王僧孺和朱异均为学者型官员,而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家贫而被人雇佣抄书,以此谋生,并边抄边读,自学成才。 古代得书不易,读书要靠自己抄写。东汉初期,经师开馆较普遍,读书人多,对图书的需求量也扩大了,逐渐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人。班超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据汉代的《东观汉记》记载:“班超家贫,为官佣书”。所谓佣书,就是雇佣别人抄书。班超是在班固做了宫中藏书的校订吏(校书郎)之后,通过其兄的介绍而获得了这份差事的。 班超在抄书的过程中,熟读群书,增长了知识才干。后投笔从戎,于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追随窦固追剿匈奴。后奉命率官兵赴西域,屡立战功,巩固了东汉帝国在西域的版图,保护了西域各族人民的安全,疏通了丝绸之路。永元三年(91年),班超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阚泽是三国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其祖上世代务农,家庭十分贫困,没钱读书,但他从小热爱学习,靠刻苦自学,做到粗通文墨。同时,他又学习东汉班超的经验,代人抄书,边抄边读,抄写一本,背诵一本。他越抄越多,越背越多,脑子里积累的文章越多,学问也越来越大起来。几年下来,阚泽成为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学者。 阚泽才俊之名日显后,被孙权察举为孝廉而进入仕途,先后当过钱塘(今杭州市)长、郴(今郴州市)令。孙权称帝后,又擢升他为尚书,封都乡侯,后又授中书令,加侍中,拜太子太傅。 阚泽是孙权的得力谋臣,很受孙权的赏识和重用。由于他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在朝廷中遇有重大问题,孙权总要请他来发表看法。有一次,孙权问古人的文章哪篇最好,阚泽推荐了贾谊的《过秦论》,其目的是要孙权实行仁政、王道,巩固吴国政权,避免重蹈秦代覆辙。孙权接受了其建议,反复阅读了《过秦论》,并时时将秦朝的覆亡作为前车之鉴,警惕自己少犯过失。 又有一次,中书典校郎吕壹犯罪——他诬陷宰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人,有人提出应该处以火刑或者车裂,孙权询问阚泽是否可以。阚泽回答说:“在现在这个兴盛英明的时代,如果是贤明的君主,是不会采取这样的酷刑的。”孙权采纳了阚泽的意见。 阚泽一生为孙权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对孙权建立吴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赤壁大战之前,他还不避生死,替黄盖前往曹营送去诈降书,并以超人的智慧和胆识瞒过奸诈的曹操而取得初步成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埋下了引线。 阚泽学识渊博,于儒学经传之外,还精通天文数学,曾主持过当时修正历法的工作。后来阚泽病死,孙权难过得几天没有吃饭。 北魏的刘芳也是靠佣书成才的,而且官至国子祭酒。刘芳是彭城(今徐州市)人,他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其家境贫苦,少年时代经历坎坷,但却聪敏过人,笃志攻典,白日为和尚们抄写经书以自给,晚上则诵读到天亮。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所以其收入比较丰厚,他抄一卷经书可获得一匹细绢的报酬,每年可赚余匹,换言之,3天左右,他便可抄好一卷经书。后来刘芳步入仕途,因其学识超群而升迁为国子祭酒。 南朝梁代的王僧孺也是通过佣书成才的。他是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家境贫苦,幼年好学,6岁能写文。他成年后,靠为人抄书来养家糊口,书被他抄写完毕之后,其内容也被读懂了。他无书不读,其文丽逸,多用新事,多数是为人所未见的,南梁文学家任昉赞美他“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王僧孺后来进入仕途,先后任治书侍御史、钱塘令、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等职。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聚书万卷,多为异本。 和王僧孺同时代的朱异也是靠佣书成才的。朱异是吴郡钱塘人,青少年时期,因为家贫,靠为人抄书谋生,抄写完毕之后,书中内容尽数吸收。他熟读了五经,对《礼记》和《周易》尤其精通,同时,他涉猎文史,兼通杂艺,也擅长博弈书算。朱异于21岁进入仕途,梁武帝萧衍亲自对他进行面试,他就《孝经》和《周易》侃侃而谈,受到萧衍的赏识,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后升迁为右卫将军、中领军兼中书舍人。 贫穷是可怕的,对于古人亦是如此,但总有一些人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命途多舛之时奋发上进。班超、阚泽、刘芳、王僧孺和朱异等人便如此,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佣书自学成才,最终为一国效力。(赖晨)